「校長論壇」探討環保教育方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近年來,市民對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問題關注日益增加,對環保教育的需求也逐漸增加。香港地方志中心及中華書局於昨日合辦「校長論壇」,以早前出版的《香港志·自然》為基礎,圍繞環保和教育等議題,共同探討推行保護環境教育的方針。
是次活動邀請了立法會議員朱國強、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以及長春社總監蘇國賢等各界代表,分享他們在環保教育方面的經驗和心得。
身兼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校長的朱國強表示,因為該校地理位置與郊野為鄰,校園附近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他和教職員以此推行了許多不同的教育活動,其中「嶺英森林學校計劃」讓學生通過追蹤、觀察、分類、攝錄查圖鑒以及寫作自然日誌的方式記錄和調查生物。
戶外考察助師生理解生物多樣性
「我們校內亦設有一條35平方米的生態河,同學們可觀察和觸摸不同品種的本地魚,還可以觀察一些浮水植物的切片。此外,同學們還會用相機拍攝各種生物,將所記錄下來的動物昆蟲整理成生物圖鑒。他們自行安裝的高清紅外線攝像機,更拍到了豹貓、野豬、箭豬等多種生物,同學們看到這些錄像也非常興奮。」朱國強希望通過這類活動,讓校內外的師生和社會人士都能理解並珍惜生物多樣性。
朱國強還介紹了該校的「仿生態自然淨水系統」,該系統源於學校所在的鄉村未有污水處理系統,校方遂申請資金自行搭建,仿照特區政府污水處理的流程,首先篩掉污水中的大型垃圾,例如沙粒和廁所紙,然後通過生物(蚯蚓)處理,清除污水中的營養物並生成肥料,最後進行水質優化以消除細菌。經過處理的污水可以再循環利用於淋花和沖廁所。
朱國強笑稱,學校內養了半噸蚯蚓來過濾污水,平時同學們也會親手抓蚯蚓來觀察。
他還希望這套系統,能成為偏遠農地處理和回收污水的模範。
蘇國賢則分享說,隨着科技進步,環保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需要設計一系列活動,引導孩子自主探索學習,深入了解環境保護背後的努力和意義。他分享了其中一個水稻種植的體驗活動,其中的水稻是候鳥遷徙時的糧食,「在活動期間,我會問孩子們知道稻米是怎麼來的嗎?真的有孩子回答是從超市來的,起初我以為是開玩笑,但幾次活動後都得到了相同答案,這時我才明白了環保教育的必要性。」而活動結束後,團隊會給參加的小朋友派發小飯糰,讓他們能夠品嘗辛勞種植的成果,從而明白不應再浪費糧食,並且會更加努力保護環境。
岑智明亦對透過科普分享推動環境教育深有同感,他舉例指天文台推出的「氣象冷知識」,便是希望為市民提供更多有關氣候氣象的知識,以提高社會防災和應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