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保障私隱要與時俱進


  私隱專員公署去年共接獲157宗資料外洩事故通報,按年大幅增加50%。公署調查60間本地餐廳使用電子點餐的情況,發現部分餐廳透過點餐應用程式收集顧客的個人資料,以追蹤用戶的位置、喜好、活動及購物等資料,便於進行直接促銷。隨着數碼科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個人私隱面對的威脅愈來愈大,同時亦有不少人樂意披露自身資料以換取科技生活的便利。當局應如何在確保個人資料私隱和科技進步之間取得平衡,正面臨嚴峻挑戰。

  根據私隱專員公署昨日發表的年度工作總結,去年接獲的157宗資料外洩以黑客入侵佔最多,達41%;遺失佔27%;意外披露佔13%。整體來看,情況似乎仍不嚴重。然而,近年在電子支付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興起後,社會在愈來愈享受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之時,個人資料亦隨之愈來愈沒有私隱可言。

  事實上,市民今時今日上網瀏覽網站、使用社交媒體,都要面對被要求披露個人資料,但大多數人沒有耐性和專業法律知識去逐條細閱當中冗長的使用條款,很大程度需要依賴當前法律和監管制度對市民個人私隱的保障。因此,公署建議顧客在進行電子點餐時需仔細考慮是否提供個人資料,可以不客氣地說是不切實際,不符合多數人的消費行為和習慣。

  從概念上講,保護個人隱私非常重要,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創造一個安全和互相信任的社會環境,讓個人能夠無拘無束地自由思考、探索和進行創新,這些對於個人乃至社會的進步都至關重要。但放到現實中,在個人隱私與生活便利之間,很多人都會選擇便利,明知餐廳的點餐程式有侵犯私隱之虞,仍不介意披露部分資料以換取點餐的方便。

  因此,這關係到政府對保護個人隱私之於社會重要性的看法。技術上要堵塞現有點餐程式的私隱風險並不難,打個補丁即可,重要的是當局的態度。削弱隱私權,被不法分子利用犯案、被企業或其他組織濫用以限制自由或從事不當競爭等風險便會隨之大增,這正是本港在推進智慧城市發展之時,行政和立法機關都必須正視,並研究如何與時俱進的重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