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圖: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圖像處理人員年海麗在拼接壁畫圖像。\新華社
  圖: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圖像處理人員年海麗在拼接壁畫圖像。\新華社

  甘肅蘭州,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一樓中廳展櫃上,2022年推出的《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勘錄》格外醒目。2019年8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在這裏,總書記再次提起了敦煌。副總經理富康年回憶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敦煌文獻涉及方方面面,是豐富的歷史資料。這幾年,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要求,出版了一大批與敦煌、簡牘相關的圖書。」

  敦煌藏經洞,記錄着一段「吾國學術之傷心史」。1900年,藏經洞被發現。彼時國力衰微,無數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莫高窟藏經洞參觀時,習近平總書記主動講到王圓菉道士發現藏經洞的經過。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強盛才能文化繁榮。」2023年4月,「數字藏經洞」上線,數字孿生技術復原了洞窟實體與所藏文物。動動手指,用戶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時期,與洪辯高僧等歷史人物進行互動,感受洞窟營造、放置經書等不同場景,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數字化共享」─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勉勵下,「數字敦煌」一步一個腳印,正變成現實。

  敦煌,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此匯聚交融。使者張騫鑿空西域、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反彈琵琶樂舞千年……歷史長河奔湧,莫高窟數百個洞窟中栩栩如生的壁畫上,留下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印記。「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堅定。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只有心懷自信的民族,才能在歷史潮流激盪中屹立不倒,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不朽見證。帶着這樣的包容與自信,敦煌以開放的姿態走向未來。

  回顧敦煌學百年,從早年重文獻,到後來補史、證史,而今,學者們正努力更進一步,讓「冷門絕學」不絕、「國際顯學」更顯。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鄭炳林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敦煌通史》的編寫情況。如今,這套書已經出版,為敦煌學研究提供了參考。從敦煌保護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相關保護理念與技術,正在走向更加廣闊的舞台。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說,這些理念與技術已應用在500餘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中,並開始走向吉爾吉斯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飽蘸歷史之墨,書寫新的歷史。當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獻以數字化方式回歸故里,當古老壁畫中的九色鹿經由文創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當《絲路花雨》的翩躚舞蹈驚艷世界,當「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被徹底改變……「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期待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古老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召喚下,古老的敦煌綻放青春的芳華,為億萬中華兒女積澱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