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李白的「負面觀想法」\米 哈

  我們活在一個不容許我們悲觀的世界。在書店裏,我們見到各式各樣所謂正向心理學的流行書籍;在公司裏,人事部的訓練員提醒我們必須「帶着微笑迎接挑戰」;甚至在朋友之間,當我們有焦慮不安時,他們也會說:不要不開心啦!

  為什麼「不要不開心」呢?因為他們明白,悲觀的想法有時只是杞人憂天,主動將沒有發生的事情轉化為恐懼,帶着這一份悲觀的恐懼工作、生活,不但事倍功半,更是有損身心。但問題是:悲觀,豈是說一說就會消失呢?

  於是,有不少哲學家都在處理「悲觀」(事實上,哲學家都傾向悲觀),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斯多葛派(Stoics),他們嘗試將悲觀化成能力,提出了「負面觀想法」(Premeditatio Malorum),即刻意地想像自己去經歷可悲的事情,如坐牢、被虐、遇到打劫或船難。從此,斯多葛派學到,悲劇總會發生,但總在意料之內,既可以預習,又可以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在《悲觀之用》(The Uses of Pessimism)一書,英國哲學家羅傑·斯克魯頓(Roger Scruton)說道,悲觀主義的「重點在於,不要說服自己一切都會很美好,未來總有出乎意料的變化,應以客觀的視角去評估實際的情況,並學着與悲觀的看法和平共處。」

  說到「與悲觀的看法和平共處」,我們不免想起了許許多多的文人,例如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意思是宇宙乃一切物類暫時居住的旅店,而時間是古往今來的旅人,人生虛浮無定,如幻夢一場,歡樂的日子又能有多少呢?

  李白的悲觀視角,直指存在與時空的本質,可算是終極的悲觀,而從這樣的「負面觀想法」中,李白也悟出了終極的道理:及時行樂,活在當下。但我又想,當時李白正在與家族堂弟們在桃李盛開的花園設宴飲樂,杯觥交錯之際,竟然說到了「浮生若夢」,也未免有點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