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什錦/獸首銜環不一定是鋪首\鄺凱迎

  圖:獸首銜環玉件。\作者供圖
  圖:獸首銜環玉件。\作者供圖

  獸首銜環的設計早見於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上,一般位於器皿的肩部、腹部,相信是用作器物的牽引及提攜,同時亦作為器體裝飾的一部分。獸首的設計多樣,有牛、象、鹿、犀、虎、熊、羊等;銜的本義指馬嚼子,是橫勒在馬口中的器具,引申指連接。但從出土發現的實物觀察,獸首銜環嚴格來說非由獸口銜着,而是獸首的鼻向下延或鬍鬚下垂套起活環,有稱這獸首銜環為器皿的耳。

  帶有獸首銜環的青銅器多集中在禮器、酒器,包括壺、尊、鼎、罍、甗、瓿、鑒等;研究指殷商年代盛行巫術、尊重神靈,是作為在巫術活動擺設青銅器以在祭祀中達到與神靈溝通目的。青銅器上的獸面銜環在殷商後的周朝有所發展,設計不限於青銅器體上,陝西省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出土一批牛首金扣環,造型有如農耕社會穿了鼻環的水牛的正面相,這鼻環在此是作為垂吊其他飾物的扣環,出土於墓主胸腹之間,是衣飾的元件之一,有說這是承傳殷商能與神靈溝通的信念。金屬製品以外,前人亦運用其他物料製作,玉石是其中較通用的,與青銅配件嵌鑲在木槨或漆器上。

  漢代及之前的戰國已有將獸首銜環的設計發展到建築物上,稱為鋪首;《漢書·哀帝紀》記述:「孝元廟殿門口銅龜蛇鋪首鳴,鋪首作龜蛇之形,以銜環者也。」龜蛇是傳統四靈之神獸玄武,這種獸形已被認為有辟邪、鎮宅的功能,設計造型除神獸玄武外,亦有其他如獅、虎形等兇猛的面容。

  獸首銜環與《漢書》所描述的鋪首形式相近,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蘊含不同的文化內涵,前者有與神靈溝通的意義,後者是保平安、避不祥。也因這種發展思維,鋪首的紋飾的獸面設計,大多兇神惡煞,其中最為普及是一種稱為饕餮的造型,來源倒是依據殷商、周朝的青銅器體上的帶有威嚴的紋飾設計,古籍《呂氏春秋·先識覽》指:「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饕餮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怪獸,古有稱為狍鴞,有炫耀武功的意味,其後鋪首多以此造型作鎮宅,其目的不言而喻。

  鋪首是對稱地安裝於傳統建築物院門兩扇門縫兩側之中上部,既方便啟閉門扉,其圓環亦便於叩門喚人;由設置在青銅器體上與神靈溝通的裝飾造型,發展到裝飾與實用功能兼備的宅門鋪首。自戰國時代開始,置於器物上作為設計及宅門兩者並行,但前者已漸失去如商周時期與神靈溝通的原意,成為提引或裝飾目的;宅門叩環的鋪首成為驅邪避禍及叩門的建築物件。

  自漢代以來,鋪首的造型並不完全統一,除上述提及現實生活所能見到的龜蛇、虎等動物及幻想的饕餮外,亦有如東漢泰山太守應劭在《風俗通義·佚文》所指作蠡狀,其文曰:「公輸般之水上,見蠡,謂之曰開汝匣,見汝形,蠡適出頭,般以足畫圖之,蠡引閉其戶,終不可得開,般遂施之門戶,欲使閉藏當如此周密也。」

  蠡就是螺,有傳鋪首是魯班仿照蠡而發明的,世人從之以仿螺形製作,取其可以緊閉其戶意思;明代楊慎《秇林伐山》中稱龍生九子之第五子椒圖,有善守其巢穴特性,其形象似螺蚌,世人亦有將其形象雕在大門作鋪首,以守護大門,但實際上出土文物沒有發現類似螺狀造型的鋪首,似是想像出來的意念。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有指:「鋪首,附着門上用以銜環者。」已將鋪首的功能簡潔說明,但不少人還認為鋪首包括青銅器體上的獸首銜環,將兩種功能概念混淆。其實漢魏以後,鋪首應用不單於宅門上,在墓葬、石碑上往往見到,活環已經不活而固定下來,成為鋪首圖案的一部分,跟設置於青銅器上獸首銜環始源的形態越走越遠。

  燕下都遺址出土一件被形容為中國第一大青銅宮門鋪首,高有七十四厘米餘,寬近三十七厘米的巨大體形而得名,這件鋪首與一般的青銅器高度近半,很難想像這件建築構件與器皿上的獸首銜環有相同的意涵。歷史上亦有將獸首改為鋪首,成為鋪首銜環的稱呼,似乎將兩種不同起源而各自發展的概念合併,看來還是有點不妥。

  鋪首自戰漢以來逐漸形成其功能,有一定觀賞的藝術特色及具備實用功能;獸首銜環來自殷商先民創作,為祭祀及與神靈溝通的青銅器提引及裝飾。前者是功能及形制的統稱,而後者是組件造型的描述,兩者概念不一。鋪首會有獸首銜環造型設計,但有這種造型設計(如嵌鑲在木槨或漆器上)的不一定是鋪首,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