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建設金融強國的路徑\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鄧 宇

  圖: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在於加快構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保持金融穩健發展,強化金融監管。圖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圖: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在於加快構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保持金融穩健發展,強化金融監管。圖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中國現代金融體系逐漸成熟,金融市場建設、金融機構發展和金融監管改革等取得實質性進展,上海、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步提升,已經具備建設金融強國的金融要素條件。中國提出金融強國建設的關鍵在於加快構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要堅持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隨着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對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現有的金融服務模式亟待完善,要求金融由「大」變「強」,具備更強的金融發展能力。同時,中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要更具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中國現代金融體系有深厚的經濟和制度基礎,需要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同時要深刻汲取國外經驗教訓,把握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發揮不同金融主體功能,保持金融穩健發展,強化金融監管,守住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和開放條件下金融發展的防線。

  背靠穩健經濟 完善金融體系

  中國建設金融強國需要有兩大重要基礎。其一,堅實的經濟基礎。中國加快建設經濟強國、科技強國、製造強國,既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重要的戰略窗口,而且也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0年來平均增速超過6%。同時,以新質生產力為依託的科技創新、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速。2022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約4335億美元,邁上新台階。隨着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加快,對金融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設金融強國的必要性增強、可行性更高。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金融體系更應順勢而為,積極調整優化資產負債表結構,優化金融供給,增強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助力加快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建設。

  其二,比較健全的金融體系。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不但經營實力增強,而且國際經營能力穩步提升。從四個國際指標來看:一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用於衡量金融機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和穩健性。據金融穩定委員會公布的2023年G-SIBs名單,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5家銀行上榜;二是世界五百強的排名。美國《財富》雜誌公布的2023年世界五百強名單,全球42家入榜的銀行,有9家為中國的銀行;三是核心一級資本的排名。英國《銀行家》雜誌發布2023年度世界銀行1000強榜單,按照一級資本排名,中國有140家銀行上榜,僅次於美國的196家;四是主要經營指標。中國四大銀行總收入三年符合增長率均在4.4%至5.5%,ROE穩定在10%左右,ROA保持在0.8%至1.0%,在全球大型銀行中居於前列,經營水平穩步提升。從國際金融中心排名看,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榜單公布的2023年「GFCI34」排名,上海、香港居第4、7位,深圳、北京分列12和13位。建設金融強國需要推動這些重要金融機構,從資產規模增長轉向服務效能提升。

  從國際比較中看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獨特性:

  (一)發達國家金融強國建設的經驗教訓。全球金融強國建設的路徑有差異,美國具有較強的綜合金融實力,資本市場比較發達,投資銀行具有國際影響力。德國和日本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比較健全,商業銀行和地方銀行覆蓋面較廣。但是,西方國家的金融模式存在嚴重缺陷和弊端。

  汲取西方教訓 推動改革發展

  中國金融強國建設的內在邏輯是源於中國式現代化,有自己的特性。近年,中國汲取了西方國家的教訓,持續推動金融改革發展,一方面,着力解決資金空轉、影子銀行等問題,保持貨幣供應、信貸投放與實體經濟的均衡。另方面,不斷健全金融監管制度,構建現代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強監管走向常態化和制度化。

  (二)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獨特性。金融強國建設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特色,聚焦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堅持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過去中國的金融發展模式相對比較粗放,經過數年治理,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大幅壓縮,「資管新規」後通道業務受到監管,金融業得以正本清源。目前,中國具備金融風險防控、金融治理和監管的制度條件,有助於保障金融穩定性。二是根植於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歷次出現的國際金融危機揭示西方金融文化的弊端,過度追求利潤而忽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民生,衍生出「金融愈發達、貧富差距愈大」的問題。中國建設金融強國不再單純強調金融機構的營利性,而是要求功能性優先,彰顯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等獨具特色的中國金融文化。

  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四個關鍵路徑:

  其一,加快構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需要把握好兩個關鍵要素。一是強大的中央銀行以及所具備的金融調控能力。中國的現代中央銀行的目標是實現幣值穩定、充分就業、金融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內涵包括現代貨幣政策框架、金融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以及國際金融協調合作治理機制。二是強大的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服務能力。2023年中國有5家大型銀行入選G-SIBs名單,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投資銀行,預計未來這些金融機構將會成為金融強國的重要支柱;第二,目前上海、香港兩地在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排名靠前,具備全球領先的金融要素資源集聚優勢,在金融治理、金融創新等同樣走在世界前列位置,預計未來將構建更加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鞏固提升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其二,着力推進國家金融治理現代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新形勢下要求有效管理外匯儲備以及經營海外金融資產。截至2023年12月末,中國的官方外匯儲備規模維持在3.24萬億美元,佔GDP的比值約18%。未來將需要健全外匯儲備管理機制,增強海外金融資產經營的安全性。國內層面,房地產和地方債兩大重點領域的風險處置化解需要遵循客觀規律,通過合理的融資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穩步推動風險化解,同時防止增量的風險發生,引導地方融資平台合理合法舉債,鼓勵支持房企穩定槓桿,穩慎周全推進債務重組。同時,需要關注非銀行機構的風險隱患問題,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制定完善非銀行機構的監管制度,推進中小銀行合併重組,補齊非銀機構治理的短板。

  提升服務質效 穩步推進開放

  其三,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需要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強化金融監管,矯正過度金融化現象,支持國有大型銀行做優做強,提升中小銀行競爭力,加強金融控股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監管,發揮這些不同金融機構的功能特色,更加聚焦主責主業,增強金融資產質量;二是聚焦科技創新、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製造業、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和地方中小銀行的協同作用;三是穩步推進金融資產負債結構轉型,既要優化金融供給,聚焦做好五篇大文章改革金融模式,創設相適應和相匹配的金融服務產品,也要妥善處置化解存量的地方債、房地產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風險,制定完善化債金融方案,同時要盤活存量金融資源,加快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其四,穩步推進高水平金融開放,需要把握兩個重點。一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金融機構,支持大型銀行做強綜合金融和國際金融,建設世界一流的投資銀行,支持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在海外布局,構建全球金融體系;二是打造世界前列的國際金融中心,一方面加強兩大國際金融中心聯動和協同,另方面細化落實金融改革試點項目,吸引各類國際機構在滬港兩地設立亞太總部或大中華區總部,擴大人民幣債券雙向投資,在債券市場、資本市場以及人民幣國際使用、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抓住國際金融轉型發展趨勢,率先開展國際前沿金融創新試點,並依託中國金融創新要素試驗場的優勢,引領國際綠色金融、ESG投資、金融科技等前沿發展,做強滬港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