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敦煌情

  圖:2019年8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甘肅省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莫高窟,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新華社
  圖:2019年8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甘肅省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莫高窟,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新華社

  【大公報訊】1月28日,新華社發表題為《習近平的敦煌情》的文章。文章指出,敦煌,如歷史長河中的一灣清泉,照鑒過去,也照耀未來。80年前,1944年1月,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結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無人管理、任憑損毀、屢遭破壞偷盜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

  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數次表示了對這座底蘊深厚的絲路古郡的嚮往。2019年8月,總書記來到這裏考察調研,深情地表示,此行實現了一個夙願。從建設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到打造敦煌學研究的高地;從莫高精神的代代傳承,到敦煌文化的發揚光大……殷殷牽掛、諄諄囑託,展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古老文脈的深厚情結,對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深邃思考。

  「敦煌我一直是嚮往的」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絲路重鎮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匯,孕育莫高窟的華光璀璨。2019年初秋,在甘肅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走進莫高窟第323窟,習近平總書記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畫。「這是張騫。」總書記說,隨即又問,「這是什麼時代畫的?」「初唐時期。」負責講解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宋淑霞向總書記介紹。雖然是第一次走進莫高窟,但是總書記對文物的熟悉程度令工作人員驚訝和感動。

  這種熟悉,緣自習近平總書記對敦煌長久以來的一份情結。1986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甘肅調研交流,因時間緊、路途遠而沒能到敦煌。直到30多年後說起這段往事,總書記還提到了當時的那份遺憾。後來,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時,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大學調研,參觀「浙大文庫」時,對著名敦煌學家姜亮夫的學術成就如數家珍。到中央工作後,2009年,習近平同志到蘭州大學調研,叮囑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將敦煌學做強做大,為國爭光」……

  「心嚮往之」的背後,是至為深邃的思考。翻開史冊,河西走廊風雲際會,敦煌盛時氣象萬千。巍巍大漢,從此處望向長安,數千里路途中80餘處驛站,沿途「使者相望於道」,敦煌更是「華戎所交一都會」。隋唐盛世,絲綢之路北、中、南三條路「總湊敦煌」,敦煌成為絲路「咽喉之地」,駝鈴聲聲、商賈雲集。

  穿越千百年的時光,古老的絲路重煥榮光。2013年9月,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人們不僅記住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更記住了這位大國領袖充滿感情的話語──「我的家鄉陝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裏,回首歷史,我彷彿聽到了山間迴盪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

  敦煌,在總書記心目中有着不同尋常的地位。向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致賀信,習近平總書記盛讚「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總書記談及古絲綢之路,將敦煌等古城稱為「記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結出果實,逐步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時,這位「首倡者」來到了敦煌。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講明來意:「當前來講,又是我們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我們還是再回到老的絲綢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靈感。」

  從厚重歷史中汲取智慧,從悠遠文明中獲得力量。在敦煌研究院參觀學術成果展示時,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幅青綠山水畫前駐足良久。畫中,危崖聳立,瀑布傾瀉,河流蜿蜒,蔓草垂懸。旅人行走於山水間,路旁桃李花開,春光明媚。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告訴總書記,這幅壁畫臨摹品取材於莫高窟第217窟,講述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兩次來五台山禮佛的故事。這幅青綠山水畫,體現着中國傳統的審美精神。今天,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畫作絕大多數已經失傳。這種色彩明快的唐代青綠山水畫,是莫高窟為後世留存的一段珍貴文化記憶。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在2023年6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道出了他珍視文脈的原因所在。來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園,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在四川眉山三蘇祠,感嘆「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走進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

  敦煌情,是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情懷的生動寫照,更是面向未來的深謀遠慮──「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