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是第一位的」
2019年9月29日,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榮獲「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在雄壯激昂的樂曲聲中,滿頭華髮、身形清瘦的樊錦詩緩步走向授勳台。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授勳台正中,微笑着與這位「敦煌的女兒」熱情握手。「聽說你們那兒下雨啦?」「是的,總書記,我們在做相關監測工作。」
治國理政的千頭萬緒之中,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如此掛心敦煌的雨水?就在此前一個多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會上,樊錦詩匯報了一系列可能影響敦煌文物保護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遊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負荷情況怎樣?」「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座談會上,從遊客數量到自然災害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問得特別細緻。散會的時候,總書記又在門口停住腳步,特意叮囑大家:「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是第一位的,旅遊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門票而追求經濟效益,不能過於商業化。」樊錦詩一直很感嘆:「總書記關心的,都是敦煌當前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曾這樣深情告白。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一幅描繪從正定、太原到五台山方圓五百里山川風貌的五台山圖,勾起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憶。
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經常走訪縣志裏記載的古寺、古塔等文保單位。在隆興寺調研時,習近平同志看見一塊碑,上刻朱熹題寫的「容膝」兩字。旁邊還有一塊隋碑,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很多地方已經風化。當時,習近平同志對工作人員說,「以後不能拓碑了,要把朱熹的題字碑封存起來保護好,那塊隋碑也封存起來」。後來,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還曾前往正定隆興寺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留下一段特殊的緣分。30多年後,置身莫高窟第61窟,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這塊隋碑,回憶起保護正定歷史文物的點點滴滴。「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跨越數十載光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懷着對中華文明的深厚情感,身體力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北京中軸線北延、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館內的蘭台洞庫。洞庫頂部,取材自敦煌唐代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盡顯東方美學神韻。「盛世修文。」在蘭台洞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起這個詞。「中華民族的一些典籍在歲月侵蝕中已經失去了不少」「但每一個時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護它們,保留下來。到我們這個時代,一是平安穩定,一是有強烈的民族文化保護、建設的意願,再有有這個能力。條件具備了,那就及時把這件大事辦好」。
這又何嘗不是對敦煌的寄語?近400年無人管理,歷經戰亂、偷盜、破壞……走過無數個日昇月落,歷經多少次九死一生,敦煌石窟才終於來到今天,在新中國的陽光下,明珠拂塵、重現光彩。在敦煌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行走在莫高窟窟區。洞窟外加固後的崖體,與周邊風貌渾然一體。趙聲良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初,在國家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中央撥出巨款開展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搶救維修了莫高窟。改革開放初期,中央財政撥出專款,極大改善了敦煌研究院職工的工作生活條件。
歷史與現實的鮮明對照,凸顯中華文明的繁榮興盛、偉大時代的波瀾壯闊。敦煌研究院內的國內首個文物保護領域多場耦合實驗室裏,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們專心記錄着各項數據。實驗室自2020年正式投運,分為夏季倉、冬季倉和風雨倉,可模擬-30℃到60℃、10%至90%相對濕度的環境。從莫高窟等地取來的土石樣品將經受各種氣象條件的考驗,從而揭示石窟寺風化的奧秘,有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措施。
「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總書記的勉勵,一直鼓舞着這裏的每一個人。「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莫高精神正代代傳承。莫高窟歷盡滄桑的壁畫前,殷墟遺址的考古工地上,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裏……千千萬萬的文脈守護者,悉心呵護着中華大地上的文化瑰寶。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在福建全力保護三坊七巷、撥款支持鼓浪嶼八卦樓修繕工作,在浙江保護良渚遺址這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習近平總書記對古老文脈矢志不渝的保護,讓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的文化長卷在中華大地上徐徐展開,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前景無限榮光──「我們的文化在這裏啊!是非常文明的、進步的、先進的。將來傳下去,還要傳五千年,還不止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