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長者就業一舉多得
潘佩璆 醫生 工聯會康齡服務社主席
香港經濟在新冠疫情後逐漸復甦,勞動力緊絀的問題日趨明顯。2023年12月,失業率僅為2.9%,職位空缺超過8萬個。筆者在不同團體和朋友之間,都聽到「請人難」的呼聲。
為應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政府已放寬了多個工種輸入外勞的門檻,然而求人不如求己,輸入外勞也難免帶來一些問題,加重了公共服務及資源的負擔。
與此同時,香港人口正急速老齡化。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香港長者人口(65歲及以上,下同)達145萬,佔總人口20.5%,而10年前,長者僅佔總人口13.3%。隨着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長者的健康狀況亦持續改善。然而留在職業崗位的長者卻不多。2021年的數據顯示,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勞參率)僅為14.6%。即使在65-74歲「初老」或「樂齡」的年齡段,勞參率亦只有22.9%。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應該加強推動長者就業呢?
大家也許會問,要辛勞工作大半輩子的長者繼續「捱世界」,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筆者從事長者服務逾30年,如今自己亦已逾耳順之年,可以肯定和負責任地說,只要工作本身的強度不超過一般長者所能夠應付的限度,繼續工作絕對是好事而非壞事。
首先,工作有益身心。我們的身體,是為勞動而設計的,而工作一般都能提供一定的運動量。每天上下班,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在工作地點走動,都是溫和的運動。研究發現,即使是溫和的運動(例如走路,甚至站立)對心肺功能都有裨益。經常做低強度運動的人,其平均壽命明顯較不運動的人為高,且與經常做高強度運動的人不相上下。
工作也能促進我們的心理健康。人類是群居的生物,因而需要與其他人接觸交往。大多數工作都是群體性的,勞動者需要接觸同事及服務對象。這些人與人的接觸,令我們擺脫孤獨感,有什麼不愉快的事,上班工作就會忘卻憂慮。工作夥伴也可以成為朋友,而與朋友分享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十分重要。
工作帶來自信和尊嚴。很多「老友記」退休後,由於沒有收入,要依賴子女供養,感到自己很沒用,是親人的負累。有了收入,可以自食其力,子女不用增加負擔。
最後,推動長者就業,可以切實紓緩社會的勞動力短缺。在不增加社會的負擔下,為百業提供一批生力軍。
因此,推動長者就業,一舉多得,只有贏家而沒有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