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局:港工業走向智能化數碼化

◆生產力局舉行「香港有工業!」媒體參訪團。
◆生產力局舉行「香港有工業!」媒體參訪團。

◆左起:生產力局黎少斌、Decent Espresso周紫穎、PDSTE鄧詠詩。
◆左起:生產力局黎少斌、Decent Espresso周紫穎、PDSTE鄧詠詩。

  大力支持業界培訓人才 助中小企升級技術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給人的印象是工業已經式微,但事實上香港亦存有不少工業,並由以往勞工密集的模式,轉變為智能化及數碼化。香港生產力局一直致力協助立足香港的跨國、本地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實踐新型工業化,當中包括:高端電子產品、食品加工、高強度建築材料、新興納米材料、經典家傳戶曉 GMP 中成藥等。日前生產力局舉行「香港有工業!」媒體參訪團,參觀PDSTE、Decent Espresso、紹榮鋼鐵有限公司三間公司,助大家了解本港工業的轉型情況。◆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在活動上分享指,之前去了美國及加拿大參觀了一些微型工廠,因外國與香港做廠同樣有一難題:難找地方,其中一個做家庭電器,與客戶有一個共同研發的中心(Co-creation centre),研發出高端的電器產品,由於新推出的產品量不會多,所以要幫助他們在初步測試新產品方面降低成本。另一個是在布料上的3D印刷的廠房,客戶可以選擇需要多少印多少,而且很多特別布料如人造皮都可以,印出來亦可以有熒光顏色,甚至立體的效果,這是一般傳統漂染較難做到。

  微型工廠可「客製化」降倉存費

  他表示,傳統的紡織業通常有很多庫存,亦會造成很多浪費,但微型工廠的好處是可以「客製化」每個產品,亦降低了很多倉存的費用,最終可提供給消費者的價格也是具競爭力的。他認為,微型工廠這個概念可以應用於不同的行業,以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去協助傳統產業進行突破,但他強調並不是希望取代傳統密集生產的模式,而是希望兩者可以互相結合。

  以新商業模式 助傳統產業突破

  生產力局一向對廠商支援不遺餘力,該局推出了人才訓練計劃,主要是為了提供職工所需的技能培養。這些訓練不僅關乎工人如何操作設備,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新技術的學習。培訓也涵蓋了管理層,教育他們如何認識到新技術對改變業務或生產模式可能帶來的幫助。因此,培訓計劃既服務於高層領導,也針對一線工作人員,以確保各個層級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培訓內容。

  另外,該局也會向客戶提供資金支持。對於大型企業來說,資金或許相對充足,但對於中小型企業,如果能夠提供資金支持,將對他們進行轉型或嘗試新的應用模式大有幫助。該局致力於協助政府推動和管理不同的資助計劃,以確保那些需要資金支持的行業能夠在推廣和發展上獲得所需的幫助。

  德專家:港創造力等具優勢

  德國Fraunhofer生產技術研究所科技管理主管Toni Drescher指,香港的真正優勢,在於其創造力、創新自由以及對新技術的接納和整合能力,而且香港在大灣區的廣泛合作中,具有特殊的機遇,這不僅促進了規模擴張,也加快了產品的快速生產。「以獨特的方式將設計和工程集中在香港,並利用大灣區的擴展潛力進行商業化,這一模式為香港提供了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大灣區廣泛合作添特殊機遇

  Toni Drescher認為香港可以透過標準化的平台提供快速技術部署,結合有效的生產和供應鏈,從而在速度上保有一定的優勢,這種做事方式與德國在進行專案時非常類似。

  特區政府早前宣布設立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 以安裝的形式資助在港新設立生產設施的特定科技產業,加快港口新型工業發展。同時,設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由工業專員代理,以產業導向為原則,全力支持包括本地和傳統企業, 透過創科升級轉型,以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