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子女心聲 可防悲劇發生
學童自殺問題引起社會關注,有防止自殺的輔導機構的數據顯示,去年19歲以下求助個案,升幅超過27%,13歲以下求助個案更上升一半,情況更有年輕化趨勢。最近一宗求助個案,剛升上小學一年級、年僅六歲的學童已有輕生念頭;有小四學生表面因為沉迷電玩,與母親爭執繼而持菜刀架頸,揚言要自殺,但深入了解才發現背後另有原因。
有資深社工提示家長,多聆聽子女心聲,了解其內心世界,及早尋求精神治療,可以避免悲劇發生;若受到情緒困擾,必須明白到「人生總會有機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危機可能每人每日也有機會發生」,要懂得找人幫助,找人傾訴,記着「困局不是定局,困境總有出路」。
大公報記者 馮錫雄、蘇荣(文) 盧剛昌(圖)
針對早前接連發生多宗青少年自殺,大公報記者專訪兩間情緒輔導機構,資深社工解構原因、分析問題、提供建議,期望可以減少悲劇發生。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註冊社工韋賽姬表示,去年19歲以下求助者有188人,較2022年的148人,升幅超過27%,當中13歲以下求助人數更增一半,年紀最小只有6歲,剛升上小一。求助數字上升,反映青少年自殺問題呈年輕化。
韋賽姬指出,去年10月27日加強網上聊天服務後,對比之前兩個月求助個案,升幅超過50%;不論接觸的服務人數及時數也明顯上升,情況令人關注。
父母離婚 10歲童沉迷電玩
她引述一宗求助個案是單親母親,兒子10歲就讀小學四年級,本來成績名列前茅,忽然沉迷玩遊戲機,拒絕沖涼,一次勸戒時兒子竟衝入廚房,拿起菜刀架在自己的頸部,揚言要自殺。
「記得當時那位小朋友很久沒有沖涼,頭髮也豎起來,就像《龍珠》入面的超級撒亞人。」韋賽姬憶述,上門探訪期間,該位小朋友一直不理睬,只沉迷玩遊戲機,後來談起動漫人物,引起對方的興趣,打開話匣子,才知道小朋友沉迷打機,甚至不沖涼,是因為父母離婚,感到不開心和寂寞,於是自暴自棄。
「要讓情緒受困者講出心底話,便要走入對方的內心世界,投其所好,只要用心聆聽和陪伴,就可以令對方把困難和壓力說出來。」韋賽姬相信,只要了解求助者的內心世界,一起去面對,尋求解決方法,就可以改變輕生的念頭。
另一間輔導機構明愛向晴軒也有提供24小時社工支援熱線。明愛向晴軒危機專線及教育中心高級督導主任蔡泳詩表示,求助者的年齡層分布廣泛,有18歲以下,也有70歲以上,最多是來自40至49歲的求助者,佔整體超過一成,其他相對平均,18歲或以下佔2%至3%,男女比例方面,男佔約35%,65%是女性。
「致電求助的人一定會有掙扎,但他們也希望有人幫助,不想走到(自殺)這一步。」蔡泳詩表示,支援熱線每年平均收到超過3萬宗求助,2023年較2022年增加2000宗,涉及自殺或他殺危機,佔整體求助7%;若每日平均計算,每日有六人提及輕生。
她分析,對比2022年,當時家庭衝突較多,疫情下很多人在家中困獸鬥,2023年因為經濟問題求助增加,但踏入2024年情況及趨勢則難以預測,「舉例疫情以為幾個月就完,最終長達三年,很多事情是難以預計。」
回顧2023年,需留意求助者提到「他殺」的念頭,下半年較上半年也上升一倍以上,全年加起來雖少於100宗,但值得關注。
困局非定局 總有出路
究竟受情緒困擾的人懂得找人傾訴,是否可以減低自殺念頭?蔡泳詩指出,找人傾訴只是其中一種方法,除此以外,每人也可以做一些自我紓緩,例如調整一下呼吸,或讓自己可以暫時休息一下,接觸大自然,或者做一些自己覺得舒服的事。
「人生總會有機會遇到不如意或突發的事,危機可能每人每日也有機會發生。」蔡泳詩強調,當有危機出現,甚至突然產生自殺念頭時,不要覺得只是自己會遇上,要明白人人也有這個機會,「很多求助者個案,只要經過一些幫助,重新整理之後,也可以重拾人生,要記住『困局不是定局,困境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