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歐盟「去風險」實際上是「去機遇」昏招\宇 文

  歐盟委員會日前發布「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這個「一攬子計劃」被歐盟視為推廣全面安全的經濟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強化歐盟在半導體行業(軟件、芯片)以及飛機等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對競爭對手控制其重要基礎設施的風險。說白了,還是歐盟的老調重彈:「去風險」。雖然該計劃歐盟刻意少提中國,但明眼人看出主要是針對中國。

  人們猶記,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首次提出對華「去風險」。此外,這個概念不僅成為歐盟對華政策的主導詞,也被七國集團峰會接受,更被拜登政府拿來,替換對華脫鈎。

  從對華「去風險」到去年6月出台「歐洲經濟安全戰略」再到「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馮德萊恩完成了所謂「歐洲經濟安全」的「三部曲」,這個「三部曲」並非開放包容的和諧旋律,而是保守偏見的荒腔走板,也是歐盟祭出的連環「昏招」。

  「歐洲經濟安全戰略」主要包括對外投資進行篩選和實施出口管制在內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為了所謂「去風險」。「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包括5項措施:修訂外國直接投資審查規定,要求所有歐盟國家審查外國投資,以確定它們是否構成安全風險;規範對外投資,要求歐盟成員國審查歐洲私營企業的海外投資,以防止敏感技術轉移;對「經濟脅迫」採取貿易對策;對影響歐盟安全的軍民兩用技術進行出口管制,如無人機和衛星,同時強調歐盟促進具有軍民兩用潛力的相關技術的研發;加強歐盟和國家層面的科研安全等。

  傷人害己的「一攬子計劃」

  這也意味着,歐盟從戰略層面完善了確保「經濟安全」的「工具箱」,但是這個「工具箱」的工具,只要用起來都會帶來傷人害己的「雙刃劍」效應。

  首先,從中歐雙邊投資協定(BIT)看,雙方經過30多輪艱苦談判,2020年年底達成這一互利多贏的協定。然而,2021年歐盟以政治原因凍結該協定,隨後歐盟以經濟安全的名義將「去風險」泛化到產業領域,等於主動掐斷和中國的投資關係,自然也影響到雙邊經貿關係,更嚴重損害了歐盟的形象。

  故而,從凍結中歐BIT案例看,堪稱歐盟「政治正確」下出的大昏招。一方面,也許歐盟將中歐BIT視為對華「施捨」,實際上損害的是歐盟的投資和經貿利益。畢竟,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貿易夥伴已經多元化,歐盟在投資上對華「去風險」已經失敗。而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是重要的投資夥伴,歐盟凍結中歐BIT,將降低歐盟「投資」和「貿易」兩大主力引擎,導致歐盟經濟復甦乏力。

  其次,從歐盟頻出「經濟安全」昏招的效果看,也證明歐盟「去風險」得不償失。2023年,歐盟經濟增長呈現微衰退跡象,特別是德國這個歐盟「火車頭」和2022年同期相比下滑0.3%,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大型經濟體。2024年,歐盟不僅沒有徹底解決高通脹、外部需求減弱的老問題,還深陷於烏克蘭和中東兩大地緣政治危機,更面臨美國大選年不確定性帶來的嚴重衝擊。因此,2024年歐盟經濟依然不容樂觀。

  其三,歐盟「經濟安全」戰略「三部曲」,不會奏響歐盟預期的經濟安全凱歌,反而會導致風險反噬。一方面,2022年以來,中國企業對歐盟營商環境的負面評價越來越高,超過66%的中國企業對歐盟營商環境不看好,認為歐盟歧視中國企業;另一方面歐盟對華投資也受到限制,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歐盟配合美國對華實施供應鏈孤立。投資和貿易,都建立在互利雙贏基礎之上,若歐盟持續對華投資設置審查障礙,限制歐盟企業來華投資,將會導致中歐投資和貿易的數量和質量,這對歐盟經濟前景而言並非好事。

  其四,政治正確引導下的「經濟安全」泛化,不僅無助於歐盟「經濟安全」,反而拉低歐盟產業競爭力。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進行調查就是明證,歐盟曾是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倡導者,但歐盟只顧着對中國「去風險」,忽略了強化產業內功,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行業引領者。歐盟發起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調查,不僅無助於歐盟新能源汽車發展,反而背負保護主義惡名。

  其五,歐盟作為政治經濟實體,實際上卻一盤散沙。無論是法德兩個歐盟支柱,抑或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歐盟重要國家,都希望和中國維持緊密的投資和貿易關係,所以歐盟的「經濟安全」戰略「三部曲」,看似內部和諧,但是涉及各成員國利益時,歐盟就「兜不住」了。所以,歐盟成員國對於「經濟安全」戰略,採取的是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立場,有利時就堅持,無利時就放棄。

  歐盟缺乏戰略自主性,不得不政治上追隨美國,經濟上依賴中國。所以,焦慮的歐盟不僅失去自信,而且很難做出理性務實的經濟政策。歐盟出昏招,並不令人驚奇。

  知名智庫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