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香港運動旅遊(下)

  姚柏良 立法會旅遊界議員 劉永松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要釋放運動旅遊的潛力,現有配套和政策措施還遠遠不夠。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疫情前從事運動旅遊的僱員約有5,000人,但僅佔運動就業總人數6%,潛力仍然有待發掘。在觀賞型運動旅遊方面,政府早在2004年設立了「M」品牌,贊助大型運動盛事,透過政府和業界的努力,也打造了不少具標誌性的品牌,當中以七人欖球賽最為典型:活動由航空業界支持贊助,吸引大量高消費旅客訪港,觀眾除了欣賞精彩的球賽外,來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帶動的喝彩氣氛,也令球賽成為一場國際嘉年華。但筆者認為,運動盛事不單要吸引旅客來港,也要思考如何延長他們留在香港的時間,讓他們「跟着盛事來旅遊」,而不是「睇完比賽就離開」。在時間上,盛事活動亦有優化的空間,令筆者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去年的11月12日,三項「M」品牌盛事: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維港渡海泳以及首次在香港舉辦的FIA世界場地越野車錦標賽,都是在當天舉行,後者更和澳門的格蘭披治大賽車撞期,令不少運動愛好者出現「選擇困難」,這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參與型運動旅遊尚待發展

  在參與型運動旅遊方面,香港的發展仍在很初步的階段,雖然香港有很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但部門只着重自然保育和教育的角度來運用郊野公園,但極少從郊野運動旅遊的角度考慮,釋放其潛力,向外也欠缺宣傳。香港的郊野公園旅遊配套不足,只有8個郊野公園設有遊客中心,部分又不被通訊網絡所覆蓋,窒礙業界制定郊野運動旅遊產品。康文署管理的42個泳灘,不少被列為旅遊勝地,但署方只允許泳灘作游泳用途,欠缺滲入其他運動元素的考慮,例如沙灘的球類活動、親子的玩樂設施等等,與其他地區多姿多彩的泳灘體驗相比,落後太多。

  另外,香港有不少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運動項目,亦可以成為運動旅遊的產品。日本以武術為主題的旅遊,例如相撲運動、忍者文化,受到不少旅客歡迎。香港的武術電影享譽國際,培訓了一代代武打明星,如何將太極、詠春、舞獅等活用,打造成參與性運動旅遊產品,吸引更多旅客慕名而來,筆者認為是值得開拓的市場。

  參與型運動旅遊發展建議

  故此,筆者建議促進參與型運動旅遊發展,應從以下舉措入手。

  第一,要善用現時的資源。正如前文指出,香港不少場地和自然生態資源未被善用,故此,文體旅局應加大體育運動和旅遊資源梳理、挖掘力度,以體育活動、運動場所為依託,推動更多資源轉化為更具吸引力的運動體驗,即可提升市民對運動的興趣,亦有助發展運動旅遊。

  第二,是鼓勵業界創新打造產品。政府可參考「本地特色旅遊鼓勵計劃」,為業界提供資助,鼓勵業界創新設計參與式運動旅遊產品,例如單車、健行、武術等深度體驗產品,開拓新市場,吸引新客源。

  第三,是推動運動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鼓勵國際、國家和本地體育運動組織和旅遊企業對接合作,推動形成一批以運動和旅遊為主業、以融合發展為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推動訓練營和友誼賽的舉辦,並將活動包裝進入旅遊產品,形成獨特的體驗。

  第四,是構建主客共用的運動和旅遊新空間。在郊野公園、晨運熱點等地,積極引入健身、康體運動設施,鼓勵全民運動,創新運動旅遊的消費場景,讓香港變為運動之城,以全民運動的氛圍,吸引旅客到訪,讓主客運動相輔相成。

  觀賞型運動旅遊發展建議

  至於發展觀賞型運動旅遊,第一,是充分利用香港的戰略位置,與大灣區城市一同申辦重大運動賽事,加大吸引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觀眾參與,打造更多國際品牌體育盛事,發揮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同時,以「主客制」、「循環制」,活用主場、客場運動場地,促進灣區內循環。

  第二,要發揮體育盛事的最大經濟效益。政府應要求「M」品牌下舉辦的盛事,受資助方須與旅遊業界緊密合作,聯合打造盛事套票和深度遊產品,讓旅客「跟着盛事來旅遊」,將盛事的乘數效應放到最大。同時,應有策略地分銷盛事門票,結合旅遊業界的發展,針對不同的客源地市場,按目標客源擬定門票分配方案,以盛事為契機,精準地推動目標客源市場發展。

  第三,制定全年的賽事日曆,讓業界可以早作準備,並可凸顯香港主要體育運動賽事,透過旅發局、社交媒體等多渠道推廣。另外,也要協調好盛事的舉辦時間,一要令盛事錯峰進行,二要爭取盛事盡量避免在旅遊旺季舉行,以達到更大宣傳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