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香港運動旅遊 (上)

  姚柏良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 劉永松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隨着「旅遊+」及「+旅遊」概念橫空出世,旅遊與文化、商務、運動、工業、農業、科技、衞生、金融等不同領域融合發展的「1+n」大旅遊產業體系已逐漸形成。無論形式如何變換,藉着跨界別力量,擴大旅遊資源是其內核。運動旅遊,憑藉健康、趣味以及生活質素提升的內容,及多元化、個性化的體驗形式,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旅遊市場之一。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3至2027年,全球運動旅遊的營收將增長至5,600億美元,是未來旅遊發展的重要引擎。

  運動旅遊 : 參與型及觀賞型

  運動旅遊,可分為參與型運動旅遊及觀賞型運動旅遊。參與型運動旅遊,包括以運動員身份,參與競技運動比賽,如國際馬拉松、維港渡海泳等;或是參加者以志在體驗的心態,參與各類休閒運動活動,遠足健行、攀登、單車、衝浪等水上運動都是例子;觀賞型運動旅遊,是指組織遊客以觀眾身份,觀摩、欣賞運動賽事,如奧運會、亞運會、世界盃等;或參觀運動相關景點的旅遊,例如曾舉辦北京奧運會的國家體育場(俗稱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 (俗稱水立方),本身都是熱門旅遊景點。

  各地大力推動運動旅遊

  現時,世界各地均認識到運動旅遊的潛力,均在不同層面積極推動運動旅遊。以內地為例,293個地級市中,已有99個完成了文化、體育、旅遊三位一體的行政管理合併。與此同時,國家相繼提出構建體育強國、促進全民健身計劃,通過普及冰雪、山地戶外、空中、水上、馬拉松、自行車、汽車、電單車等戶外運動項目,拓展運動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回望過往5年,內地通過大型國際國內體育賽事,掀起一波波運動旅遊浪潮。2021及2023年,北京、成都、杭州分別承辦冬奧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亞運會;各省市政府梳理城市體育基建及資源,跟隨國家「十五分鐘健身圈」國策,更新城市功能,為運動旅遊發展提供空間。

  此外,韓國成立文化體育觀光部,出台運動旅遊發展的藍圖和舉措。新加坡及日本,雖沒能實現職能上的體旅融合,但兩個國家均是大型運動賽事的積極主辦國。2008年起, 新加坡旅遊局將一級方程式賽車發展成為年度體育盛事,並與新加坡羽毛球公開賽、國際籃聯三人亞洲盃、DotA國際邀請賽、環法單車新加坡繞圈賽等賽事,形成體育盛事年曆。日本則已成功將旗艦一級方程式比賽轉變為收入來源,同時重視與旅遊業界合作,利用富士山等自然景觀,讓富士賽道成為運動比賽和旅遊打卡的雙景點。此外,日本將空手道、劍道、相撲,與日本文化相融,發展成武術旅遊,吸引了不少外國觀光客。

  香港運動旅遊的潛力

  特區政府成立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特首李家超也提出優化香港「M」品牌計劃,每年支持至少十項大型國際運動賽事在港舉行,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盛事之都。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與旅遊發展規劃》亦明確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城市旅遊樞紐和「一程多站」示範核心區,這都為運動旅遊發展提供助力。

  事實上,香港發展運動旅遊的優勢不止於此,從運動賽事維度來看,香港已有很好的國際運動賽事基礎,如渣打香港馬拉松、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香港網球公開賽、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維港渡海泳等;從基礎設施維度,雖還存在不足,但隨着今年年底啟德體育園的落成,將大大提升城市的運動配套水平;從自然景觀配套維度,香港遠足、越野跑和水上運動等自然資源豐富,亦是市民日常消遣選擇。以健行為例,麥理浩徑全長100公里,東起西貢北潭涌,西至屯門共10段,是全球20條最佳健行步道之一。麥理浩徑沿途的萬宜水庫,獨特地貌的破邊洲地質公園連同壯觀的浪茄灣、西灣一帶,都是令遊客為之讚嘆的美景。 (未完,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