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社會時鐘的拷問\胡一峰

  春節快到了,網上流行抵禦親戚「拷問」的秘籍寶典。「拷問」包括:對學生,「考得怎麼樣啊」;畢業了,「找到工作了嗎」;已就業,「什麼時候結婚呢」;結了婚,「啥時候生娃呀」;已生娃,「要不要二胎啊」……即便你已垂垂老矣不問世事,老哥們老姐們仍可用這些問題再「拷打」一個來回,只要在問句前加上「你兒子」「你女兒」或「你孫子」「你孫女」即可。概而言之,這都是來自社會時鐘的拷問。

  「社會時鐘」即到什麼年紀幹什麼事。滴答作響的鐘錶折射的是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轉動的規律,社會時鐘折射的是我們所處的文化的規則。地球的轉動把日子劃分為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文化的積累則給人生設計了一張時間表,從搖籃到墳墓,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任務。科學家發現,地球轉速並非恒定不變,長遠來看,呈現出越來越慢的趨勢。當然,這種變化發生在極漫長的時段內,個體日常生活幾乎感受不到;文化「轉速」導致的社會時鐘變化給人的感受則直觀得多。

  幾十年前,大學畢業生還不多,碩士博士更是鳳毛麟角,誰家的孩子若二十好幾了還在學校讀書,就會讓人嘖嘖驚嘆。如今,研究生教育普及率提高,高考於二○○一年取消了年齡限制,人們對大齡「學生」已然見怪不怪。《欽定大清通禮》規定男子十六以上、女子十四以上為結婚年齡,實際上當時男子初婚年齡二十一歲左右,女子十七歲左右,比法定婚齡晚一些,放到今天來看,卻成了不折不扣的早婚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時鐘也有不同,但人既然無法脫離文化而存在,就像無法掙脫地球引力一樣,社會時鐘的壓力便時時表現出來。不過,對此無需過度焦慮。人生沒有標準答案,社會時鐘只是參考答案,就像飛機的設計時速,一旦起飛,永遠不可能勻速前進,有權書寫最佳答案的只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