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化城市?

  銀鷂

  世俗社會往往有一種怪現象,一旦某種說法流行了,就成了不證自明的真理。「香港是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這種說法便是一例。筆者是土生土長的老香港,敢問一句,香港「西」在何處?香港明顯是個粵語城市,現代漢語為主流書面語言,儘管港式粵語在詞彙上與廣東省粵語有所不同,但完全無礙交流溝通,這是明擺着的事實。

  相反,英語在香港只不過是工作語言及學術語言,港人的英語水平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之下,英語肯定不是大多數香港人的母語。再者,絕大多數香港人的家常便飯都是廣東菜式,雖然香港確是世界美食之都,但相信絕大多數港人不會天天吃日本菜或越南菜,這些是騙不了人的。

  又從節慶來說,不少人振振有詞,說年青一代香港人,過聖誕節比過春節更熱烈更投入。事實的確如此,但各位有沒有留意,在香港,舉凡過傳統節日,人們還是會尊重節慶的基本含意的,春節就是團圓、清明就是拜山祭祖,中秋就是賞月吃月餅。在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節慶元素仍然遠遠高於西方節日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港人就是中國人。

  香港明明就是一座粵系文化佔絕對優勢的城市,何來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都會呢?筆者絕對無意貶損香港的文化歷史地位,說香港是國際文化都會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文友在本欄的一篇文章「事頭婆與故鄉」卻啟發了我,為何總有些人認英王為「事頭」呢?為何總有人硬說去日本是「返鄉下」呢?「國際文化都會」並非是拿來作為「去中國化」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