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眼錄/香港與文學\劉 俊

  香港是個很神奇的地方:雖曾被稱為「文化沙漠」,卻產生出了享譽世界的香港電影、武俠小說和充滿創新活力的先鋒文學。香港電影和武俠小說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必多說,單是「小眾」的先鋒文學,比起世界華文文學的其他區域(中國台灣、北美、東南亞等),香港也毫不遜色─從馬朗的「現代風」到劉以鬯的「意識流」,從西西的「跨界實踐」到也斯的「故事新編」,哪一個不是別具匠心、出類拔萃?

  除了文學創作實績豐厚,後勁十足(葛亮、邵棟等新一代作家已然崛起),香港文學得以持續生產的「土壤」─眾多文學刊物和文學社團─也十分「肥沃」。香港地不大,文學刊物和文學社團倒不少,來來往往頗為熱鬧,其中也不乏像《中國學生周報》《當代文藝》《香港文學》這樣存在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文學刊物,以及像「香港作家聯會」這樣活躍了三十五年的文學社團。

  最近讀的一本《文旅──與名作家名文化人文學活動紀實》,就是由香港作家聯會舉辦或參與舉辦的各種文學講座、文學活動的「紀實」結集。在這本書中,參與「活動」的作家有陳映真、王蒙、王安憶、鄧友梅、鐵凝、余秋雨、杜運燮、秦牧、趙淑俠、羅蘭、鄭愁予、熊召政、山颯、柏楊等;學者有陳思和、嚴家炎、李歐梵、張炯、劉再復、金耀基、陸士清等;討論的話題則有《紅樓夢》、魯迅、沈從文、巴金、劉以鬯、金庸、台灣文學、歐華文學等,此外香港作家聯會成立十周年晚會、成立十五周年誌慶等活動,也在書中留下了文字紀錄。

  從香港作家聯會「記錄」下的這本「文學活動紀實」中,我發現「生長」在香港的文學除了創作繁盛還有活動頻繁,文學活動的重要性甚至不亞於文學作品的生產─因為香港的文學活動已經將世界華文文學串聯了起來,使張炯的期盼「讓香港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中心」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