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關注保費融資風險增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

  利率高企 槓桿效應理財產品投訴升

  近年利率持續高企,令投資市場面對不少風險,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在昨日在網誌《匯思》中,就提到高息環境下息口敏感的理財產品的風險問題,例如用作購買保單的保費融資的影響。他提到,2021、2022及2023年分別收到4宗、34宗及48宗有關保費融資的銀行投訴,雖然宗數不多,卻呈上升趨勢。他認為,借助槓桿效應,客戶可以透過保費融資更靈活運用自己的資金,亦需留意伴隨而來的風險。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競文

  阮國恒表示,金管局於2021、2022及2023年分別收到4宗、34宗及48宗有關保費融資的銀行投訴,雖然宗數不多,卻呈上升趨勢。近期的投訴主要圍繞三方面:一) 客戶聲稱不知道從銀行獲取了貸款並誤以為每月支付的款項是保費而非貸款利息;二) 指稱銷售人員的陳述失實,例如保單的紅利一定足以彌補利息支出,或保費融資的槓桿效應一定可帶來更高回報等;三) 指稱銷售人員在負擔能力評估中誇大客戶的流動資產,以獲批保費較高的保單。

  他指出,在詳細檢視投訴人提供的資料,及所有相關紀錄和銀行文件後,留意到在大部分情況下,投訴人與銀行或銀行職員往往各執一詞,或投訴內容與文件證據所顯示的資料有出入。無論如何,銀行都需要參照金管局的指引,透過內部機制處理投訴,有需要時,會聯繫投訴人以及獨立調解人或仲裁人解決爭議。

  保費融資是一項貸款安排,也是財富管理中一種常見的做法。客戶從貸款機構(銀行或非銀行機構)借入資金,用作購買新保單的保費,同時將該保單的權益作為抵押品以支持相關的貸款。客戶可以相同本金倍大保單,當保單回報高於貸款利息成本時,便可以賺取兩者之間的息差。

  銀行隨時因應成本調整利率

  阮國恒指出,借助槓桿效應,客戶可以透過保費融資更靈活運用自己的資金,當然伴隨而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首先是浮動的利息成本。利率走勢並非一成不變,過去兩年,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利率上升,利息成本水漲船高。此外,個別銀行或會以本身的資金成本調整貸款利率,相關利息可能會有別於採用基準利率。因此,客戶應該清楚了解貸款的總利息成本是如何釐訂,及因而帶來的利率風險。

  第二,非保證收益及匯率波動。部分保單的回報並不是保證收益,實際收益因此可能會低於利益說明文件中顯示的金額;而當保費融資貸款的利息成本高於保單實際回報時,客戶就會蒙受財務損失。如果保費融資貸款與保單採用不同貨幣,客戶更須要小心注意匯率風險,一旦保單的貨幣相對貸款的貨幣貶值,客戶也會大失預算。

  第三,提前退保虧損的風險。利率上升會加重投保人的利息成本,假如客戶未能償還利息,或按照銀行要求還款,就可能要退保以償還貸款。在此情況下,保單的退保價值可能會大幅少於已繳保費連同利息支出,令客戶蒙受大幅虧損。

  提醒消費者保持警覺

  阮國恒表示,金管局與銀行界致力保障客戶利益的同時,客戶亦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審慎行事。市民在決定進行保費融資前,應仔細閱讀保單及貸款文件,清楚了解相關特點與風險;在簽署文件前,也須充分了解並同意相關內容,包括客戶的財務資料(例如流動資產及每月收入),以確定負擔能力評估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況;客戶有權利,更有責任向職員查詢清楚,拒絕簽署不明白或不同意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