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產品 潛藏危機逐樣數
針對近日嚴寒天氣,坊間售賣的暖包或暖手器款式五花八門,為此,本報特此整理各式各樣保暖產品的保暖原理和潛藏危機,讓大家保暖又保安全。
液體燃料暖手爐
便攜式液體燃料暖手爐,附帶一罐液體燃料,每次使用時,用者須自行添加火機油(lighter fluid),在暖手爐的爐頭用打火機或火柴點火加熱,具揮發性的火機油經氣化(evaporation)和氧化(oxidation)後產生熱力,起保暖作用,直至所有燃料耗盡。產品強調熱力並非出於火燄,正常操作時爐頭位置應看不到明火,又聲稱熱力最長可維持12小時。
■ 慎防失火
供應商所指的氧化其實是指燃燒(combustion),期間產品會產生高熱,消費者切勿因為看不到火燄就忽視產品的危險性,必須小心使用。專家指,注入火機油時如分量過多,可能出現滲漏,一旦旁邊仍有火種,會有失火危險;再者所用燃料必須為產品建議的類型或型號,切勿自行改用其他燃料(例如酒精、丁烷),否則輕則影響暖手爐供熱的穩定性,嚴重者可能會釀成火災。
USB充電式和電池暖蛋
近年新興的有USB充電式暖蛋,可接駁電腦充電,亦有部分暖蛋是以電池操作。這類產品一般都備有金屬面板(即發熱位置),不過只是單面有金屬面板,且面積有限,供熱時間較短。
■ 灼傷皮膚
消委會曾接獲有關USB充電式和電池暖蛋的投訴,主要涉及其操作溫度及安全問題。有用者投訴在啟動電池暖手器半小時後,由於暖蛋溫度過高,欲取出電池停止其操作時,手掌被電池輕微灼傷。使用這些產品時,切勿低估產品發出的熱力而直接將金屬表面長時間放在皮膚同一位置,否則可能會灼傷皮膚。此外,須留意電器安全,如發現充電後電池有不尋常的脹起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
發熱暖墊
發熱暖墊不用預先加熱,又可在戶外使用,十分方便。
■ 小心灼傷
消費者必須避免將暖貼直接與皮膚接觸,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在使用有黏貼功能的暖墊時,應貼在內衣外側或外衣內側。補充裝則應配合隔熱布袋或膠盒使用,以免灼傷。另外,發熱暖墊非人人適用。如幼童、長者、糖尿病患者、脊髓病者、正接受藥物治療(如服食或注射止痛藥或安眠藥)、殘障和需要別人照顧的人士均不宜使用發熱暖墊。
當心「低溫燙傷」!
無論選用哪一款取暖用品,都要當心「低溫燙傷」。即使暖包的溫度只是較正常體溫稍高一點(例如43℃),長時間(例如8小時或以上)緊貼皮膚的同一位置,也有可能在無痛的情況下引致灼傷。
暖水袋
暖水袋是最傳統的取暖用品,注入熱水便可提供溫暖。
■ 小心滲漏
雖然暖水袋用法簡單,但仍必須小心處理和使用。過去便有幼童用暖水袋取暖入睡,懷疑因暖水袋漏水而燙傷雙腳。注入熱水的溫度宜介乎75℃至85℃之間,避免注入剛煮沸的熱水,水亦不能注得太滿。使用時要避免過度擠壓,否則暖水袋可能因受壓而滲漏熱水。
暖包
即棄暖包價錢平而且方便隨身攜帶,不過只可使用一次。它的成分包括鐵粉、活性碳、蛭石和食鹽。開封後,暖包內的鐵粉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會被氧化而放出熱能,活性碳和蛭石具保水功能,食鹽則可催化鐵的氧化作用,令暖包持續釋放熱能。
■ 誤當沖劑
不過,即棄暖包的外形與部分飲品沖劑相似,過去曾有長者誤服暖手包內容物的個案,有長者將內容物以開水稀釋飲用,亦有長者直接倒入口服食,幸好全部最後都無礙。不同牌子的即棄暖包配方或有不同,如意外吞服小量內容物,一般情況下雖不會造成急性中毒反應,但仍可能灼傷口腔、食道或導致腸胃不適。
■ 粉末可灼傷眼部
如即棄暖包粉末入眼,可能會灼傷眼部組織,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此外,切勿讓幼兒把玩或故意打開即棄暖包,使用期間如發現暖包有破漏情況,宜立即停用。
■ 放鞋內燙傷腳底
有女士將暖包放入靴內連續用了6小時,腳底暖暖十分舒服,當晚並不覺得有異樣。翌日才發覺腳底又紅又腫,痛得幾乎不能走路,求診後證實腳掌遭二級燙傷,並有明顯發炎。消費者不宜貪方便,擅自將暖手包放於鞋子內,作為「暖腳包」,否則可能灼傷皮膚。
■ 暖包爆裂
啫喱狀暖包價格較高,用前須先以微波爐加熱,可重複使用。過往有用者使用已加熱的啫喱狀暖包期間,因包裝破裂漏出液體導致皮膚嚴重燙傷。使用微波爐加熱式暖包時,必須留意產品建議的加熱時間和微波爐輸出功率,以及所用的微波爐的輸出功率,否則,宜縮短加熱的時間,或作分段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