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選時機/照顧公屋輪候 調整比例不宜過急

  自房委會2014年復售居屋以來,每次申請均可謂「爭崩頭」,而賣樓亦是房委會重要收入來源,分析認為,增加調整資助房屋比例,在何時調整比例、調整幅度則考驗政府智慧。有意見認為,現時公屋輪候時間仍高企,增加資助出售房屋要避免影響輪候公屋市民,建議在公屋輪候時間出現明顯向下趨勢時,才逐步增加出售單位數目。

  可配合其他房屋政策考慮

  現時房委會興建的出租公屋/「綠置居」與居屋的比例是七比三。立法會議員、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梁文廣指出,增加資助出售房屋比例不僅有助改善房委會財政,同時可滿足市民置業需求,雖然近年隨出售單位增加,超額情況減少,但從申請數字足見需求,「(調整比例)短中期是財政狀況考慮,因為賣樓是房委會非常重要的收入;長遠而言,亦有助改善人口結構,幫助基層市民向上流,所以要配合補地價、禁售等資助出售房屋政策一併考慮」。

  梁文廣認同要優先照顧公屋輪候人士,未必急於短時間內調整比例,而政府已表明未來10年已覓足夠土地,興建約41萬個公營房屋,可滿足30.8萬個公營房屋需求,故未來額外增加的約10萬個公營單位可試行新比例。

  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在下一個五年調高資助出售房屋比例是合適安排。他說,不少公屋戶有意買資助出售單位,改成六比四或各佔一半都是可考慮方案,惟最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回升至5.6年,應待公屋輪候時間達標,並出現明顯向下趨勢,才逐步增加出售單位數目。他又認為,政府長遠要考慮提升公營房屋單位面積。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表示,隨着政府有望超額完成《長遠房屋策略》中所預計的需求量,加上公屋輪候時間趨於回落,重點可從「量」逐漸向「質」過渡,提供更多資助出售房屋,令公屋住戶能夠在房屋階梯上得到更多向上流動機會;加快公屋單位流轉之餘,也可讓劏房戶等其他公屋申請者的需求,在現有公屋存量中得到解決。\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