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里/出走半生歸去來?\葉歌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主持人採訪在美國紐約街頭碰到的一位華人流浪漢,談話中得知他從復旦大學少年班畢業,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做了幾年博士後又到華爾街從事軟件開發兩年,後因心理問題流落街頭,至今已十六年。視頻一放,大眾嘩然,持續發酵。人肉搜索之下,當事人孫先生的家庭、學歷、工作乃至情感經歷一覽無遺,真假難辨。還有專家、學者、網友出場點評,不外少年班拔苗助長,高智商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偏高等吸人眼球的話題。

  復旦在美校友會施以援手,上街尋人,為他租房,希望改善他的困境。解決了當下緊急,核心問題還是:今後他將何去何從?有同胞問:他在學術上曾成就斐然,能否作為海歸人才引進?這個建議出發點雖好,可行性存疑。且不說孫是美國公民這個技術問題,他的心理問題年深日久,顯然需要長期治療,之後能否緩解或者緩解多少都是未知數。這就意味着他至少目前行為能力受限,無法勝任一份常規工作,遑論發揮全盛時期的學術水平。更重要的是,無論旁人如何七嘴八舌,都不能取代本人的意願。至今沒有看到他站出來表達歸國回鄉的強烈願望。他的人生不應當由別人來做主。

  紐約街頭無數流浪漢,每個人都有故事,其中肯定不乏從前叱咤風雲,現在卻落魄潦倒者。而孫先生如果沒有少年、青年時代的「學霸」光環,網上反響未必會有如此熱烈。人生的際遇有起有落,難道只有優秀者才值得被記憶,被關注嗎?我想,孫先生當下最需要的是治病,而不是光鮮的名頭和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