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天鵝蹼引發的思考\胡一峰

  圓明園的天鵝寶寶的蹼凍傷了。看到這則新聞標題,不禁一愣。細讀下去,才知「兇手」不是寒風而是攝影人。姿態優雅的天鵝向來是影友的「網紅模特」,大天鵝領着天鵝寶寶在冰面上行走的畫面,更是溫馨可愛。於是,有些攝影人一遍遍驅趕大小天鵝們起身「營業」,成年天鵝不堪其擾,振翅以避,天鵝寶寶尚無力飛,只好在冰面慌亂奔走,以致嫩蹼凍傷潰爛。

  藏在小小「天鵝蹼」裏的有園區管理問題,有遊客素質問題,還有攝影倫理問題。公園裏的花可欣賞不可折取,這是幼兒園就教過的道理。公園裏的鳥不可捕捉,對絕大多數人也是不言自明的。拍照呢,似乎人畜無害,然而,類似天鵝蹼引發的熱議,比如「春天的樹上開滿了大媽」,這些年並不少見,說明攝影倫理之建設遠落後於攝影技術的普及。

  作為行為規範,倫理與感官相聯繫。古人說,非禮勿聽,非禮勿視,禮便是耳朵、眼睛的導引和規範。科技進步延展了人體感官。因為有了錄音、音響技術,我們「聽」到了肉耳無法聽到的動靜。攝影技術讓我們「看」到了肉眼看不見的東西。藝術創作有時享有約定俗成的「豁免權」。透過門縫窺探室內風光,必被斥為下作,家庭紀實攝影卻可以將此曝於公眾。但是,當相機不再是高不可企的奢侈品,智能手機極大普及,鏡頭就在每個人的衣兜裏時,藝術創作與日常拍攝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倫理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時下人們對鏡頭使用的邊界日漸自覺,隨時隨地對着路人「拍你沒商量」的行為已經很少見了。受傷的天鵝蹼卻警醒我們,以「非人」景物為對象的拍攝,同樣需要恪守倫理規範。春節長假將至,不論省親還是旅遊,拍照都是標配。為了拍照而擾民固然不該,驅鳥、驚魚、攀樹、搖花,亦屬不當。有的時候,不妨暫時藏起鏡頭,讓美景止於肉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