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技藝\「爸爸做的琴可厲害了 最後一排也能聽到」

  圖:台青蔡芳詠的父親看好大陸的製琴市場。
  圖:台青蔡芳詠的父親看好大陸的製琴市場。

  在蔡芳詠和彭士泳的提議下,2020年底,蔡芳詠父母把古箏廠從福建搬遷至畢節,由彭士泳負責運營。「作為樂器,古箏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的,聲音的品質決定了古箏的品質,即使外觀再華麗、用料再昂貴,音質不好也是徒勞。」蔡芳詠父親說。

  蔡芳詠第一次參加比賽時很緊張,他安慰女兒「爸爸做的琴可厲害了,不用音響擴音,賽場的最後一排的觀眾也能聽到!」不負所望,蔡芳詠在比賽中拿到第一名。用着爸爸的琴,她演奏的樂曲清澈明亮、共鳴悅耳、穿透力強,「技」與「器」相得益彰,贏得滿堂彩。

  不同於普通的木質工藝品,古箏的製作對於製作的技藝要求十分考究,需要製作者悉心打磨、精益求精,哪怕尺寸、外觀完全一樣的兩台琴,工藝細節不同,呈現出的音色品質也會有天壤之別。因此,培養出一位熟練的古箏工匠,不僅材料損耗的成本高、周期長,更需要工匠耐得住性子,嚴格按照工藝保持「匠心」。

  雖然開出了整個工業園區最高的工資,但蔡家的古箏廠仍面臨招工難、留不住人的問題,原材料與市場「兩頭在外」,古箏作為精細工藝品在物流環節也需格外小心。

  作為貴州唯一一家古箏生產廠,畢節當地也給了他們3年的場地租金減免優惠,使蔡爸爸可以專心研究古箏的設計和工藝革新,指導工人製作好每個環節,將他的匠法技藝傳承下去。

  「古箏製作本來就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畢節,我們了解到貴州有很多『非遺』技藝,我們希望能把更多的『非遺』文化結合到一起。」彭士泳說,使用大漆工藝對古箏進行加工,使琴的密閉性更好,整體音色更有厚重感。大漆本就是一種很美的工藝,做在琴上更具有收藏價值。福州漆器、大方漆器、掐絲琺瑯……越來越多「非遺」工藝在古箏的製作上得以應用,可以讓藝術更好地融入生活,迸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