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水東調」工程驗收 港增備用水源

  圖:珠三角工程已於日前通過驗收,具備全線通水條件。圖為珠三角工程鯉魚洲泵站。
  圖:珠三角工程已於日前通過驗收,具備全線通水條件。圖為珠三角工程鯉魚洲泵站。

  大灣區輸水「超級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下稱珠三角工程)建設迎新進展。記者從建設單位了解到,該工程已於19日通過鯉魚洲、高新沙和羅田三大泵站首台機組啟動驗收及全線通水驗收,標誌着工程已具備全線通水條件,將於近期實現全線通水。通過「西水東調」,珠三角工程將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生產生活缺水問題,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優化珠三角單一供水格局,保障灣區供水安全。去年12月底,香港與廣東兩地政府簽署了新一輪對港供水協議,待工程全線通水後,新協議在原有供水規模的基礎上,將為香港新增提供每秒10立方米的備用水源。/大公報記者 李紫妍廣州報道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將從廣東省西江水係引水至珠三角東部地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通過「西水東調」改善珠三角多城市生活生產用水問題。根據規劃,該工程從位於佛山市順德區的西江幹流鯉魚洲取水,輸水線路經鯉魚洲、高新沙、羅田三級泵站加壓,輸水至廣州市南沙區規劃高新沙水庫(新建),東莞松木山水庫、深圳羅田水庫和公明水庫。其中,工程抵達深圳交水點「公明水庫」後,通過新建聯網工程銜接至深圳清林徑水庫,再在深圳水庫與「東深供水工程」匯合,繼而連通香港,作應急備用水源用。

  東江水資源利用率逼近警戒線

  對香港而言,淡水資源極為珍貴。但近年來,香港最重要的淡水水源——東江正面臨開發危機。作為支撐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東江的水資源利用率已逼近國際公認的40%生態警戒線,對流域內生態環境構成威脅。加之近年乾旱、少雨等極端天氣頻發,供水形勢十分嚴峻,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均已受到影響,為保障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水資源配置格局迫在眉睫。

  珠三角地區的水資源並非不豐富,只因分布和使用存在極大不平衡。位於西部的西江水流量有東江的10倍之大,但在珠三角工程建設之前,其水資源利用程度卻只有1.3%左右。工程建成後,通過「西水東調」優化東西江流域水資源配置,有效改變珠三角地區的單一供水現狀,構建更加平衡的多城市雙水源保障格局,逐步退還東江流域生態用水,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為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全球規模最大地下調水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國務院部署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由「一條幹線、二條分幹線、一條支線、三座泵站、四座交水水庫」組成。珠三角工程全長113.2公里,設計流量80立方米/秒,設計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總投資約354億元人民幣,是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範圍最廣的引調水工程,建成後也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地下調水工程。

  據了解,工程分段試通水進程於上月正式開啟。隨着隧洞閘門緩緩打開、汩汩江水徐徐入庫,西江水已先後順利流入廣州南沙和東莞,預計近期將實現全線通水。去年12月27日,廣東和香港兩地政府簽署新一輪對港供水協議,新協議在原有供水規模的基礎上,隨着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今年年初通水運行,將為香港新增提供每秒10立方米的備用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