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導演葉清:用滬語傳遞市井煙火

  圖:電視劇《繁花》配音導演葉清。
  圖:電視劇《繁花》配音導演葉清。


  伴隨王家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的熱播,劇中或清脆明快,或軟糯婉轉的上海話也成為線上線下熱議話題。《繁花》的語言特色,不僅成就了其原著小說的文學高度,也成為劇集中呈現上海味道的濃墨重彩之筆。大公報記者電話專訪目前身處上海的《繁花》配音導演葉清,聽他講述這部上海「民生浮世繪」背後的聲音故事。\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作為香港著名的普通話配音演員之一,葉清與王家衛的緣分可以追溯到2000年,葉清在電影《花樣年華》中為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配音;今次擔任《繁花》的配音導演,是葉清與王家衛的第五次合作,對於葉清而言,這次的合作「有別於之前任何一部作品。」

  播出期間仍在補錄

  「第一就是這部戲拍攝的時間跨度非常長。」葉清說。王家衛作為著名的慢工出細活的導演,今次三年磨一劍,中途拍拍停停,「我們本來有20幾集的版本,後來到30集,然後又有改動;又改詞,又審片,有很多過程。」葉清笑言,「我真的不知道它會在(去年)12月底就上,我當時感覺最起碼還要再做幾個月。」直到現在,《繁花》劇集已經在電視台收官,後期的改動與調整還沒有結束。

  在播出過程中,經常會有上海觀眾對劇中滬語的使用正確與否提出意見,「我們有聽,我們有看。」葉清說,「有一些地方我們覺得確實觀眾提出的很對,所以我們還在改,到目前為止還在改,過兩天可能游老師(游本昌)也會再修改一些。等大家再去二刷三刷的時候,就會覺得更準確、更貼近原來的那個滬語的表達了。」

  在《繁花》中,觀眾看到在一片滬語交織下的大時代中的上海,「上海本身就是一個兼收並蓄的地方,同時又有自己的上海文化,包括市井文化,包括上海的煙火氣,包括市民之間的風俗習慣,用滬語來表現,就非常形象,讓你能夠直觀感受到。」

  「群眾雜音」還原市井氣息

  為了更好地展現劇中上海的市井氣息,「我們在後期很緊張的情況下,盡量用很多的素人來做群雜(編者註:群眾雜音,配音術語,群雜配音就是配出一群人說話的效果)。他們都是上海本地的,或者是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的人,非常了解上海。」葉清舉例道:「我們找了很多上海本地的素人,比如說他是做包工頭的,他是做裝修的,他是做買賣的,他是賣水果的,或者是他特別擅長模仿的,能模仿他家裏頭、他附近的各種市民的各種表現,買早餐的,送孩子的,然後談戀愛的,叫賣的,用揚州話、蘇北方言等等,我們都有去錄,但是最後混音的時候我們錄的這些設計不一定都被用進去,但是它的材料很多,這個底聽上去就是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上海的狀況。」

  滬語版和普通話版互補

  為了更好地面向全國市場,《繁花》在推出之初,便製作了滬語版和普通話版兩個版本,現場拍攝用滬語完成,普通話版由演員在錄音室配音完成。「所有配音都是非常細緻的。」葉清說,過往在香港電影的配音工作,是將一部片子完全做完後,「粵語版都已經完整了,然後我們根據粵語版把普通話的台詞整理出來,然後找專業的配音演員配音。但是《繁花》不同。」他表示,「《繁花》百分之九十五的配音工作都是演員自己配的。」

  因為是「上海戲」,很多觀眾都認為滬語版更原汁原味,因而選擇看滬語版。不過葉清認為,對於聽不太懂滬語的觀眾而言,普通話版和滬語版是很好的互補,「如果對滬語完全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普通話版,幫助你了解劇情,不用看字幕就可以兼顧整個畫面,完整地把這部劇了解下來;然後等你再看一遍的時候,再去看滬語的,會更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