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曲家聯會成立40周年 傳承使命 美樂如河

◆香港作曲家聯會與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日前合作舉行音樂會。
◆香港作曲家聯會與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日前合作舉行音樂會。

◆ 七位作曲家與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紀文鳳(左四)及嘉賓合影。  黃依江  攝
◆ 七位作曲家與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紀文鳳(左四)及嘉賓合影。 黃依江 攝

◆此次音樂會演奏了七首香港作曲家聯會會員作品。
◆此次音樂會演奏了七首香港作曲家聯會會員作品。

◆指揮甘聖希攜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謝幕。
◆指揮甘聖希攜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謝幕。

◆陳明志的《觀自在敦煌》
◆陳明志的《觀自在敦煌》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家以樂音表達他們對於時間流逝的感受,而他們創作出的音樂,也塑造着我們的時間與空間。今年是香港作曲家聯會(以下簡稱「聯會」)成立40周年,日前聯會與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合作,呈現「傳承·美樂之河」慶典之第二場音樂會,呈現不同年齡作曲家之作品,與觀眾分享聯會40年間的音樂創意和理念。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繼上年「NOVA Ensemble音樂會」後,聯會今次與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合作,由樂團藝術總監及駐團作曲甘聖希擔任指揮,合共演奏了七首聯會會員作品,包括梅廣釗《東風來》、陳錦標《春暉園》、陳明志《觀自在敦煌》、洪銘健《八陣圖》、陸尉俊《彈撥搖滾》、甘聖希《謝謝你的時間》以及蘇傳安《苦行》。聯會主席梅廣釗所作的一曲《東風來》,為演出拉開序幕,「西山星海,繁照大地,月色留住東風來」,這詩句是這首民族合奏作品建基的意境,也象徵着聯會40年來氣象萬千的創作風範。

  東方式的時間流逝

  演出作品中的《觀自在敦煌》,為陳明志接受聯會委約,為慶祝聯會成立40周年而創作的作品。作品為笛子、簫、笙、古箏、琵琶、中阮、大阮及敲擊而作,以歷經千載浮沉的敦煌莫高窟為靈感,凝聚莊嚴與神聖、靈動與祥和。此曲取材自敦煌莫高窟的《觀無量壽經》變圖,通過聲音的鋪陳與想像、空間記譜和有控制的即興,展現畫中神妙的形象與氛圍。演奏時,隨着笛子、簫、笙的演奏者位置移動,令觀者產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陳明志表示,構思作品時,他想的是如何透過聲音展現他對敦煌石窟的體會。他曾探訪不同地區石窟,在那裏沉下心來,感受巨大的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寧靜。「我不禁想,幾千年前在這樣龐大的空間內,時間是如何流逝的?不是以一種西方的方式,而是與佛教有關。當我們默念佛教經文,其實是一個不斷堆積疊加的過程,時間是這樣流逝,然後再形成新的空間。因此我嘗試在音樂中,以樂器的移動來體現空間流動。這首樂曲不是以西方那種戲劇式的劃分方法,它沒有一個絕對的高點,而是呈現古往今來的感覺。」

  同時,為呼應敦煌壁畫中漂浮的人物形象,陳明志以排簫嗚咽滑動的聲音,來呈現漂浮於空間中的感覺。「我希望以這種隱喻,來展現我個人以聲音追尋敦煌文化的意念,同時也致敬香港作曲家聯會成立40年來,為了現代音樂作出貢獻的作曲家們。他們有些很出名,有些人默默無聞,但無論是誰,都是在這種古往今來間,完成自己的創作與使命。」

  作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聯會主席梅廣釗表示,聯會旨在創作卓越的音樂,加強本地及國際音樂組織和作曲家的交流、推廣音樂欣賞,以及透過音樂教育培育作曲家。「聯會是最能代表香港嚴肅音樂的組織,匯集了不同年齡段的作曲家,既有極成熟的作曲家,也有現在仍然很活躍、高產的作曲家,以及很年輕的作曲家。」他評價不少年輕一代作曲家胸懷理想,創作手法敢於創新,又因香港獨特的文化優勢,作曲思維融合了中國民族情懷和西方技法,形成百花齊放的氣象。「40年既不長也不短,我們期待有更加光輝的40年、能夠更進一步。」

  梅廣釗亦提及,今次「傳承·美樂之河」還有一場香港兒童合唱團音樂會將於4月12日在上環文娛中心劇院舉行,「傳承·美樂之河」三個音樂會種類不同,他希望觀眾可以透過演出認識聯會更多。他表示除了定期舉辦新作品音樂會、作曲比賽、研習班、講座展覽、委約創作、出版樂譜及唱片錄製外,聯會亦致力於提高大眾特別是青年人對作曲的興趣,並定期指派作曲家到學校培訓下一代的創作人才。「一個城市的發展是離不開優秀音樂作品的誕生的,作曲作品對於文化而言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在香港,必須將音樂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創意藝術來推動其各方面的發展。」梅廣釗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