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信心指數下跌 民記倡改變營商思維吸遊客

◆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要向市民實時廣泛宣傳利好經濟因素,亦需要針對疫後整體經濟模式轉變,改變營商思維。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要向市民實時廣泛宣傳利好經濟因素,亦需要針對疫後整體經濟模式轉變,改變營商思維。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經濟疫後復甦步伐緩慢,據民建聯於上月中進行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狀況指數」、「消費者預期指數」、「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全數錄得下跌,反映香港經濟復甦情況與公眾預期存在落差。民建聯解釋,是次調查時全年旅客及外資企業來港數目等利好因素尚未公布,以致數據存在一定偏差。他們建議特區政府要向市民實時廣泛宣傳利好經濟因素,同時促請特區政府針對疫後整體經濟模式轉變,改變營商思維,例如發展內地旅客喜歡的小巷內網紅打卡小店,以及外國旅客喜歡的綠色旅遊等。

  民建聯於每年年中及年底均會進行一次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是次調查於上月中進行,成功訪問了802名18歲或以上市民。結果顯示,「目前狀況指數」由去年6月的84跌至歷年第二低的77;「消費者預期指數」由上次的113跌至91;「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由104跌至87。

  民建聯副主席、經濟發展事務發言人周浩鼎表示,今次消費者信心指數有下降,反映香港經濟復甦情況與公眾預期有一定落差。去年6月的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在疫情後復常通關下,對經濟期望較大,惟事實未如預期大,因此出現落差,「去年經濟已比前一年已有所增長,但面對全球整體經濟未如預期增長、地緣政治因素不穩等因素,導致市民對經濟信心較弱,較為悲觀。」

  調查期未納利好因素致落差

  他補充,上月調查時未到聖誕假期,市民沒有看到西九龍、尖沙咀等地區很多旅客的情景,而政府當時未公布一些利好數據,例如去年全年3,400萬人次旅客訪港,回復至疫情前逾半;去年有9,039家外國駐港公司,重返2019年水平,並有逾300家外資企業來港。這些數據均顯示香港的發展機會仍非常強大,外國對香港有信心,「市民未掌握最新的宏觀經濟數據,比較直接受到其他經濟狀況數據影響,例如房屋價格調整等消息,所以市民對經濟狀況相對悲觀。」

  為此,周浩鼎建議特區政府將利好數據訊息實時廣泛向公眾宣傳,令市民更有效掌握資訊,對經濟信心的前景也會改觀。

  民建聯副主席、房屋事務發言人陳學鋒表示,疫情後香港以至全球經濟都面對着轉型,包括消費模式轉變,由傳統零售轉變成網購,以及旅遊模式轉變,例如訪港旅客「不過夜」,以及由以往團體旅遊購物轉變成個人「深度遊」等。

  他舉例,以往內地旅客來港會到金舖及商場購物,但現時很多旅客喜歡到網紅小店打卡,故建議社會各界應該針對疫後整體經濟模式轉變,改變營商思維,迎合市場環境,例如店舖要發展自己的特色,產品需與時並進及不時創新,以吸引旅客。

  周浩鼎提到,外國旅客非常喜歡在香港綠色旅遊,例如爬山及去海灘,「通常都是外國旅客自行搜索地點前往,香港可在這方面加強宣傳,以『天然景點』做賣點。」

  他舉例,除了淺水灣等較多人去的地方飲食等配套較齊全外,其他沙灘卻未必有齊全配套,建議政府應針對性地下工夫,吸引外國旅客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