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茶遊記:茶馬古道尼姑寺

◆塔巴林尼姑寺 作者供圖
◆塔巴林尼姑寺 作者供圖

  良 心

  香格里拉,連神都嚮往的地方。這片神秘的天堂之地,雪域高原的深處,寺廟可謂是神靈的殿堂,能與靈魂直接對話的地方。

  從東竹林寺繼續隨着原茶馬古道的蜿蜒山路爬升,很快就能到達德欽的另一個藏傳佛教名寺——塔巴林寺。「塔巴林」意為「修行解脫之園」,是一座尼姑寺,因坐落於書松村,當地人習慣稱其為書松尼姑寺。塔巴林寺是滇藏地區出家女眾最多的寺院,也是雲南唯一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出家女眾寺院,在雲南境內外享有盛名。

  尼姑是對女性出家人的一種通稱。據史料記載,中國第一位削髮受戒的尼姑是洛陽竹林寺的淨檢。淨檢俗姓仲,名令儀,今江蘇徐州人。其父仲誕曾任甘肅武威太守。淨檢少時勤奮好學,稍長尤擅琴、書法和繪畫,是位多才多藝的女子。西晉建興年間(公元313至317年),淨檢受十戒成為中國第一位僧尼,並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眾尼寺廟——竹林寺。她70歲時圓寂。

  塔巴林寺坐落在奔子欄書松村西南面的一處半山腰的陡坡上。山腰上有一個小山村,叫農仁村(屬書松大村)。尼姑寺的所有建築朝東而坐,右邊是田野和村舍,左邊是蒼翠的原始森林。站在寺院的院子裏放眼望去,雄奇的山川盡收眼底。據說這座尼姑寺是噶丹·東竹林寺第三世扎塘活佛吉尊洛桑丹曲巴桑倡導興建的。扎塘活佛是東竹林寺的九大世襲活佛之一。第三世扎塘活佛用從內地千辛萬苦購來的手工織的蠟染藍布,才交換到修建寺院的地基。過去藏區的布匹很稀缺、很昂貴,因為要靠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千里迢迢從內地運來。這個地基正好在今迪慶州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和中甸(今香格里拉市)三縣交界地區。寺院修建於清朝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因為主持由東竹林寺扎塘活佛擔任,故尼姑寺實際為東竹林寺屬寺。

  新中國成立前寺院尼姑最多時有90人,到1955年還有85人。1966年文革開始,寺廟被破壞,尼姑們回鄉生產勞動。1986年,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視察迪慶途經奔子欄時,對恢復重建塔巴林寺提出了建議。1987年,政府即批准尼姑寺搬遷至東竹林寺舊址恢復重建,舊址留下的一座大殿和一些設施供尼姑寺使用。政府還支持重建經堂並恢復宗教活動,並將塔巴林寺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尼姑陸續回寺,生活條件也不斷改善。1997年尼姑發展到56人。

  現今寺院的建築多半都是新的,寬敞的大殿廣場,古老的大殿和嶄新的建築,整個寺院協調安靜,乾淨整潔,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寺院古樸的大殿是東竹林寺留下的,面闊5間,進深5間,共有16根大柱,大殿周圍建築為尼舍。大殿正中塑有一層樓高的宗喀巴師徒三尊像。四壁繪有清代壁畫,這些壁畫用礦物質顏料繪製,雖然歷經了兩百多年的歷史歲月,但仍然色彩艷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欣賞價值。新建的經樓坐北向南,東、南、西三面附樓與主樓相連,形成別具一格的藏式四合院建築。四面都是教室和靜室(修行室),中間的院子頂部用陽光板封閉,形成一個通光的中庭(天井)。主殿二層正中供奉着釋迦牟尼佛等泥塑塗金佛像,兩側經櫥藏有藏傳佛教經典著作。尼姑們經常在靜室或天井裏辯經,她們擊掌高聲問答,有時還很激烈,在二樓上看尼姑們在天井中辯經的場面很有意思。

  原來的寺院管委會主任陳蓮曲珠15歲就來到這個尼姑寺出家,在寺院已有30年。陳蓮曲珠是德欽縣拖頂鄉人,她3歲時父親當選為拖頂鄉鄉長,但不久父親就因病去世。15歲時,已出家的二哥送她到尼姑寺削髮為尼。當時的寺院裏僧舍破舊,尼姑們衣食貧乏,一個青稞饅頭大家輪着啃,很多時候都吃不飽飯。農仁村的老百姓經常去寺院布施接濟。因此寺院十分重視同信眾和周邊群眾的關係,尼姑們常去周邊村子為村民唸經祈福,也給村民教授藏文、宣講佛教教義和國家宗教政策。寺院還以藏醫藏藥為主嘗試性地開展以寺養寺活動,不少尼姑學習掌握了一些手藝技能,不僅解決了寺內的日常所需,還能為信眾和群眾提供服務。

  據陳蓮曲珠介紹,現在寺裏共有120多位尼姑,年紀最小的有20歲,最大的有80多歲。寺裏尼姑大多來自迪慶州本地,也有來自西藏和四川等外地人。她們大多漢語藏語都會說,但是漢字寫不好,藏文也只會寫自己的名字。現在尼姑們日常生活都有保障,家裏特別困難的寺院還能給補貼。寺院的主持至今仍由東竹林寺的扎塘活佛擔任。寺裏現有1名堪姆(相當堪布),2名翁則(經師),1名執法尼。「堪姆」是擔任講法的女性傳法法師,她們在佛教理論和實踐上都要達到精通程度。寺院有嚴格的僧籍管理制度、僧尼剃度和學經制度。據了解,德欽縣境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和寧瑪派都有尼姑,有入寺尼姑和居家尼姑之分,入寺尼姑按寺院的教規教義管理,居家尼姑「終生不留髮、不嫁人」。塔巴林寺裏的尼姑均為入寺尼姑。

  寺院十分注重尼姑的經典研修,要求尼姑們不僅要精通藏文,學習《大藏經》等佛學經典,還要學習漢語和英語。尼姑們除了遵守教規教義外,還要遵守寺廟制定的眾多規章制度。要求尼姑們不看不利於修行的電視、錄像,不可以去婚禮歌舞場所;衣着要傳統,處世要特別講忍讓。外出需結對,不能單獨出門。尼姑們通常都是早上6點左右起床,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排滿了各類學習課程和修行任務,天天年年如此。

  寺院裏每天最重要的集體宗教活動是下午在大經堂集體唸經。唸經時間快到時,一個尼姑拿起鼓槌擊鼓傳音,預告誦經馬上就要開始,尼姑們開始進入大經堂。幾分鐘後第二次鼓聲響起,所有尼姑都趕緊進入大經堂。第三次鼓聲過後才來的人會受罰,要對着佛像磕很多頭。所有尼姑都落坐齊整,領誦的尼姑開口誦經,其他尼姑都跟着誦,悠揚頓挫的女聲特別好聽。大經堂共有四扇木門,除了兩扇開着,其餘的都拉上氈幔。午後的陽光透進門口,照射在正誦經尼姑們絳紅色的僧袍上,也照射在她們閉目修心的面龐上。

  大殿外面院子裏,各種花卉爭相開放,花朵在陽光下顯得更為動人。山風吹過,陣陣花香混合着從大殿飄出來的檀香撲鼻而來。幽深的藍天上,悠悠白雲飄過。有身着絳紅色袈裟的尼姑,在寺院旁邊的核桃林中閉目念誦。小聲問一位來自外地的尼姑,為何來到這樣偏遠的山區出家。她不假思索地答稱,如今社會假大空甚囂塵上,貪嗔癡登峰造極,煩燥抑鬱。遊學時發現此地有返璞歸真的環境,與世無爭的心情,所以來這裏求個清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