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產業環環相扣 中國優勢難取代\凌 昆
前文(見1月12日B3版)談到中國優勢轉變推動產業升級,從而有助出口及經濟增長,但除此外還有更深遠的發展戰略意義。最根本者是可提升、更新發展動力及能力,令經濟持續高增長而民生持續改善。中國在這方面潛力尤大,因此西方所謂經濟奇跡完結、高增長時期過去等觀點殊非正確。
發展中國家的優勢轉變的主要大趨勢是由勞力充裕及低成本,轉向資本借給及技術提升等方面,產業發展重心隨之由勞力密集轉向資本、技術及人才密集型領域。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上述轉變過程或受阻或緩慢,從而妨礙了發展,但中國卻進展快速,乃經濟奇跡的真正基礎。由於這過程遠未完成,故奇跡還會延續。當前的經濟相對疲軟,只是新舊兩波奇跡之間的過渡期,經濟政策重點應是盡力縮短這個時期。
企業「走出去」 提升國家影響力
在中國的優勢轉變實踐中,更出現了非常豐富的具體內容,令中國生產形成了全方位及全面性的優勢網,精細而又複雜且環環相扣,競爭者想超越中國家甚至追趕中國亦難度很高。這對發達國衝擊尤大:雙方生產已由過往高低端垂直分工的互補為主,轉向更多同水平產品間直接競爭的替代。這也反映在中國與歐美貿易摩擦的內容轉變;上世紀末摩擦多是在低端及輕工消費品領域(如製衣等),其後便轉向以資本密集、中度技術產品(如鋼鋁、輪胎等)為主。到最近焦點更轉到新興、高科產品上,如電池、太陽能及電動車等方面。至於發展中國家,早有部分中國低端產能移往,一是利用其更低成本優勢,二是繞過各國包括西方的壁壘限制。這種情況帶來了一些新趨勢,包括中國企業加快跨國化,並同時引領新一輪的國際分工。這樣可讓中國把資源轉到更高增值生產而有利於提效升級,同時還可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經濟的輻射功能。例如中國把低端工序如終端組裝外移,卻可增加設備、物料及零部件等的出口,同時還可把中國品牌、商業模式、技術標準及技術服務輸出。這樣中國便形成了雙線向外:除產品貿易外還擴大了對國際產能的控制度。既可更有效保護海外市場,又擴大了涵蓋產品、服務、資金、技術及人員等全產業鏈的交流,令「一帶一路」合作有更堅實的基礎和更大的拓展空間。
因此必須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正在形成的綜合性優勢體系。這包括最高性價比、產業集群、基建物流配套、產業最齊備、供應鏈伸延及完整化、規模經濟及市場勢力(market power)、多樣性生產及產品的範疇經濟(economies of scope)和生態鏈實力等,近年還增加了技術開發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