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慎思,還是拖延?\米哈
心思細密,還是優柔寡斷,有時候,只是一線之差。有些人謹慎非常,例如你,凡事思前想後才去行動,為的是要達到令人滿意的成果,但有更多的人,例如我,傾向以謹慎為由,卻是搖擺不定、猶豫不決,乃百分之百的拖延者。
有趣的是,不少哲學家都不介意,甚至認同如此這般有拖延意識的「慎思」(deliberation)。亞里士多德說:「當事情發展得不明朗,或當前情況模糊不清時,我們才會慎思」,而他認為這是出於人性的美好傾向:一,人想要作出十全十美的決定;二,人想確定未來的方向。
然而,世界上哪有這麼多的「十全十美」呢?如果凡事都追求完美,而在未想到完美方案前都不肯起步的話,人很可能原地踏步一輩子。當說到人總想確定未來的方向,這更是不合邏輯,未來就是未知,人又怎可以確定未知呢?
當明白到有些人的所謂慎思,很可能只是拖延,我們心裏大概也會產生一種理解或同情,但當我們知道有些人的慎思,只是出於舉棋不定的性格,或不敢正視現實的懦弱,這就容易叫人生氣或無奈。
在《送李願歸盤谷序》一文,唐代文人韓愈借準備退隱山林的朋友李願之口,說到自己討厭一種「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的人,意思是這些人總是腳剛要跨進一步卻又遲疑不決,不敢往前走去,而嘴巴剛要開口說話卻又支支吾吾,不敢把話說出來。
這些人在原地徘徊,自己不去進步,又阻礙了同行者的路,實在叫人氣憤。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修養自我,不要成為「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的人呢?
或許,我們可以參考英國哲學家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建議,他說:「面對艱難或令人不安的抉擇,準備好所有相關的資訊,通盤思考後,就作出決定。除非出現新的資訊,否則下定決心後就不要後悔。猶豫不決,讓人筋疲力盡,更是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