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談】徐光啟引入「幾何」 推動中國近代科學
徐光啟(1562年至1633年)生於上海商人家庭,因為遭受倭寇搶掠而家道中落,徐家𨍭而從事農業。在他父母的教誨和鼓勵下,徐光啟亦希望透過科舉考試而入仕。
明神宗萬曆九年(1581年)徐光啟考中秀才後,一方面在家鄉教村學,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萬曆25年(1597年)他參加鄉試中舉人,到萬曆32年(1604年)參加會試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後他不斷獲升遷,晚年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編譯數學巨著 影響深遠
徐光啟雖然透過八股文科舉制度出身,但他的學識和興趣並沒有完全受限於傳統的四書五經,他自小對於自然科學、科技器物等具有濃厚的研究興趣。萬曆28年(1600年)在南京時認識了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進入翰林院後,他經常向利瑪竇請教西洋的天文曆法、火器和數學知識。
萬曆34年(1606年)他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拉丁文原文書名為《歐幾里得原本》)徐光啟用「幾何」一詞代指一切代數之學,從此幾何就成了數學專有名詞。
此外,徐光啟的很多譯名都十分恰當,例如點、線、面、直線、曲線、平行線、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四邊形等數學專有名詞,不但在我國一直沿用,並且影響到日本、朝鮮等國。徐光啟又與李之藻、熊三拔等人合作,先後翻譯《同文算指》、《測量法義》和《泰西水利法》。
其中,《泰西水利法》一書由徐光啟結合中國農業的實際需要加以編譯,他還試製了一些水利器具。萬曆40年(1612年),徐光啟到天津屯田,經實地勘察,再參考《泰西水利法》所提及的水利工程技術加以應用後,成功在天津附近的荒地種植水稻。
親嘗植物 深研農業
徐光啟在農業發展上最大的貢獻,是用十年時間親自編撰的《農政全書》。《農政全書》分為60卷,共60萬字,涉及當時農業及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政策、制度、措施、農具、農作物特性和技術知識等應有盡有。他總結前人經驗,提供各種用水方法,在備荒、救荒問題上,把預防放在首位。
書中還記錄了400多種草木野菜,詳細介紹這些植物可以食用的部位和食用的具體方法,其中不少植物特別註明親自嘗過,對植桑養蠶、果木嫁接亦有論述。此外,他在書中統計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110次大型蝗蟲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從而總結規律,提供防範和捕捉蝗蟲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啟對天文曆法也很有研究,明末的《崇禎曆》就是在他的督導下完成,比原先所用的《大統曆》精確得多。
總括而言,徐光啟不但精通傳統經籍,還翻譯及推廣西洋科技知識,而他的《農政全書》更是長期農業生產實踐的系統總結,中國農書的精華薈萃。
◆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