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陶如「開盲盒」 引人不斷挑戰創新

◆紅泥燒製的《千里江山圖》套罐,群山的陡峭雄峻在立體透視中完美呈現。 受訪者供圖
◆紅泥燒製的《千里江山圖》套罐,群山的陡峭雄峻在立體透視中完美呈現。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劉勇燒製了很多成套的陶藝作品,從二維平面畫作變成三維立體陶器,全靠藝術家的經驗來把控,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比如一套10個陶罐的《千里江山圖》,從設計到最終呈現,花了將近兩個月時間。事實上,每創作一套作品,劉勇需要帶着團隊在設計好的畫稿基礎上,按照土陶立體的載體形式重新布局圖案和文字,並耐心地經過漫長的工序,才能讓一件件陶器「浴火重生」。

  「燒製成套的作品風險極大,因為沒人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如果其中有一件燒壞,第二遍再去補燒,難度會更大。」劉勇解釋說,因為燒製過程中即使設定了同樣的升溫曲線,但由於天氣條件不同,泥料配製有偏差,晾坯時乾濕度不同以及燒製過程中各種因素影響,都可能讓每一窯的作品在色彩上有些微差距。從觀賞藝術品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套作品中突然「跳出來」一個顏色不同的,就是很大的缺陷。

  劉勇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很幸運這套《千里江山圖》能一次燒製成功,儘管背面有兩處小瑕疵,但正面看非常完整。」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和神秘感,吸引劉勇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去創作文化藝術陶。「每件作品從最開始的創意到最後的燒製成型,有很多無法把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對我來講,每燒製一窯都像是一個新生兒誕生,會吸引我不斷去挑戰、去創新。」

  在劉勇看來,製陶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再創作的過程,而每一道工序的工匠都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家」,需要對前後的工序負責。「每道工序環環相扣,每一道工序的工匠、藝術家都要有一顆敬畏之心,愛惜、珍惜,一件作品才能呈現出來,這是非常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