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正視勞工憂慮 提升就業質素


  本港最新公布的失業率和開工不足率分別維持在2.9%和1%低位,但外界對就業質素不感樂觀。工聯會近兩個月訪問3,772名會員,56.7%對就業前景感到憂慮,30.1%工時過長,28.3%收入比去年減少。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促請政府重視勞工面對的就業困境,採取確實可行的措施確保僱主善待員工,保障基層勞工有尊嚴生活,讓辛勤工作者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工聯會長期扎根地區和基層工作,對於就業市場變化和基層勞工的感受比不少官員和政團更加直觀。工聯會這一次調查,反映出本港資方雖然一再埋怨「長期人手不足」、「難吸引人入行」,卻又闊佬懶理,不願改善本地工人的工作待遇,有的甚至將打工仔需無條件接受長時間開工和收入不穩定視為理所當然。

  本港過去12個月的失業率,由2022年底的3.4%,逐月下降至2023年5月的2.8%,維持了3個月後,卻在經濟數據總體向好時,從8月開始至現在回升到2.9%。從這一走勢來看,工聯會昨日依據調查結果,進而批評去年擴大輸入外勞嚴重打擊本地就業信心,並非毫無根據。而且,本港於1989年在類似情況下實施一般性輸入外勞就曾有過失敗的經歷。1995年,當時的教育統籌科承認,所謂因人手短缺而輸入一般性外勞,實際上是取代了部分本港勞工的職位。

  黃國指出,現時本港勞動參與率只有55.3%,遠低於新加坡和澳門,本港實際上仍有龐大的潛在勞動力未被釋放,當局應對症下藥,推動人手短缺的行業提升薪酬待遇,落實家庭友善等措施,吸引勞動力重投就業市場。事實上,在資方埋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勞工待遇卻沒有依照資本主義市場關係作出改善,這本身是一個極不健康的現象。如今不但有不少本地勞工工時過長,而且收入減少。難怪有人埋怨輸入外勞是資方強迫加班和不願支付較高工資的倚仗。希望當局在此一問題上,應抱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勇於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切實解決勞工憂難,最起碼也要讓勞力市場供需關係回復正常,讓打工仔實實在在感受到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