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鬧新春「一團和氣」 傳統習俗藏智慧

◆ 圖為市民在花墟買年花。 資料圖片
◆ 圖為市民在花墟買年花。 資料圖片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十分重視農曆新年,時至今日,慶祝的氣氛已大不如前了。氣氛淡了,卻仍保留着一些傳統習俗,這些保留下來的習俗,令筆者聯想起一些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習俗之一,「大掃除」、「年廿八,洗邋遢」了。邋遢是不乾不淨、不整不齊的意思。把家居打掃乾淨,把破損的地方維修妥當,移走不再需用的東西,喻意去除老問題、老毛病,不讓它繼續下去。儒家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如洗邋遢般整理內心,為下一步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準備。

  習俗之二,「添新衣」。大掃除是去舊,新一年還要迎新。為什麼花費在添置新衣裳呢?這除了有實際的用途外,穿上新衣服也帶給人一種改變的感覺。儒家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人追求不斷自我完善,做個「新人」——人改變了,就如穿上新衣服一樣。

  習俗之三,「貼揮春」、「買年花」了。揮春的內容大多反映人對未來良好的願望,大多與富貴吉祥、家宅平安、事業有成、健康快樂、同心和諧等有關。年花、年桔則喻意花開富貴、大吉大利。「一年之計在於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面對未來,應積極一點,過去未能如願,就好好計劃未來吧!

  習俗之四,拜年。新年一家四出拜年,彼此打恭作揖,互相祝賀,派派利是,着重的是意頭。祝賀的說話中,筆者最喜歡「一團和氣」,為什麼?「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只要能互相忍讓,團結一心,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呢?近年來,多了一些新派的祝賀語,例如祝人「不勞而獲」「守株待兔」等,聽來不但奇怪,也會教壞孩子,筆者不建議使用。

  習俗之五,「大吃大喝」。中國人總說「民以食為天」,年三十晚一家先吃團年飯,大年初一繼續大吃大喝,大年初二又來一餐開年飯。餸菜的多樣化往往超乎想像,而餸菜的量更超乎想像,令人難以「征服」,這就是要大家吃不消,剩下餸菜來,喻意年年有餘。中國人是以食來凝聚家人的,一家人面對面圍在圓形餐桌前坐下,無遮無擋,坦白相見;一雙筷子,要互相協調,才能夾取食物,喻意人與人之間要互相依存;餸菜放在枱中央,自己夾取時,要注重禮儀,顧及別人。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是不是很有深層意義呢?

  中國人甚有智慧,初三來一日「赤口」,不再拜年,給飯聚設一個界限,在生活上取個平衡。儒家談過猶不及,亦是在找平𧗾點。

  中華文化走過幾千年,過農曆年的習俗亦傳承下來、歷久彌新,習俗背後蘊含的智慧與道理,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細味。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