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林則徐為官清正 有勇氣銷煙禁煙

◆ 張永海作品《林則徐》。 資料圖片
◆ 張永海作品《林則徐》。 資料圖片

  自古以來,中國的士大夫、儒士以及一些知識分子,都很重視氣節和風骨,重視程度往往比性命還重要。氣節的堅持,往往直接影響到個人的做事態度和承擔。

  晚清時期,風雲譎詭,人物輩出。今日特別提出兩位人士,俱在中國近代史譜寫過重要的一頁。一位是「虎門銷煙」、引爆「鴉片戰爭」的林則徐,另一位則是「公車上書」、導致「戊戌政變」的康有為。兩人都被後世評為功過參半,但兩人的風骨和人格實有天壤之別。

  有人覺得,林則徐有勇氣去銷煙、禁煙,指出鴉片禍害之大,可使國家在十年之內,無可用之兵、無可徵之糧,可以視之為民族英雄。不過,亦有人認為,林則徐見識淺陋,不知國際局勢,貿然圍商館、武力繳煙,結果引發「鴉片戰爭」,讓外人看穿這天朝大國空虛懦弱的一面,觸發更多外侮。

  堅守原則 不畏責難

  歷史評價自有學者去議論,我們今次只就個人性格品德去談談。首先,林則徐能夠根據形勢的變化歸納出自己的觀點,是個有原則的人。他為官清廉,只求為民除去煙害,而非只求升官和個人利益。

  我們可從他的軼事一見其人品性格。林則徐未出仕前,還是一個窮書生,在長樂知縣身邊掌管書信。一天,知縣突然接到巡撫張師誠的信,命令將林則徐捉拿解省,但公文上沒有說林則徐犯了什麼罪。知縣知道他並沒有犯法,但若押解省府,恐難脫身,所以給他一些銀両,建議他逃走。

  哪知林則徐拒絕了。他認為若果有罪,自當有機會辯解才受罰;若果無罪,就更應大白於天下。否則,這個「畏罪潛逃」的罪名,足夠他背負一輩子。而且他這樣私逃,也可能連累知縣。知縣只好親自押解他去見巡撫。

  當巡撫張師誠見到林則徐後,拿出幾封信來問是否他寫的。林則徐看過後,坦然承認,並堅稱見解和立場沒有錯。哪知張師誠趨前握着他的手,言明就是因為看過他的書信文章,知道他有見地、學問和志向,但不知他是否有膽識、敢承擔,因此用這個方法來考驗他。

  自此,林則徐成了巡撫的幕僚,跟隨巡撫學習政事,直至赴考出仕。清正篤實、辦事認真正是林則徐做人做事的態度,其品格風骨已在年輕時培養起來,難怪日後他能「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康有為口講救國實斂財

  至於另一位晚清的重要人物康有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與學生梁啟超等1,300名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甲午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名為「公車上書」。這運動也被認定為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和群眾參與政治運動的開端。

  康有為跟光緒商量變法,自許能「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出自明朝楊繼盛《楊忠愍公集》,意思是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有為民發聲的精神)。光緒亦銳意變法,努力維新,遂爆發出僅僅百日的維新運動。

  可惜,袁世凱出賣了光緒,令維新失敗。「戊戌六君子」問斬棄市,而康有為在變法還未失敗時,一早已跑到外國,以維新派保皇黨的身份到處籌款,號稱救國,實為中飽私囊。

  康有為晚年時回國,民國雖已成立,卻被軍閥割據,而他卻妄想成為一個縱橫家,到處游說。他到陝西西安,跟督軍劉鎮華大談治國之道,哪知他乘機要督軍替他付錢買皮裘;他自稱能鑒別古錢,怎料一有古錢交到他手,就收入袋中,然後顧左右而言他,不肯還人。試問這樣的人又有何風骨呢?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