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中國「新三樣」出口彰顯全球競爭力\宇文

  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號稱「新三樣」,出口表現優異,彰顯領先全球的競爭力。根據海關總署12日發布數據,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進口17.99萬億元,下降0.3%。而「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增長29.9%。

  「新三樣」中,電動載人汽車表現優異。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522.1萬輛,同比增加57.4%,不僅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而且出口量比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日本多出約100萬輛。雖然中國出口汽車主要是燃油汽車,但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強勁。海關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2023年全年出口電動載人汽車177.3萬輛,增加67.1%。此外,中國電動載人汽車打破了國產燃油汽車徘徊在低端市場的魔咒,實現了量價齊飛的華麗轉身。

  比亞迪不僅超越福士汽車,成為中國銷量第一汽車品牌,去年四季度超越特斯拉的全球第一大電動載人汽車品牌,目前行銷全球50多個國家。比亞迪汽車產品線豐富,價格區間從10萬到超過百萬元,在中高端市場打出了口碑和品牌。造車新勢力理想不僅在價格上直追德國三大豪華汽車品牌平治、寶馬、奧迪,在銷量上也遠超富豪、凌治和佳特力等二線豪華汽車品牌。後面還有極氪、小鵬以及華為技術加持的問界系列車型,也都在中高端汽車市場站穩了腳跟。長城、奇瑞等跨越燃油和新能源兩界的汽車品牌,也都有自己的優勢車型和賣出豪車價格的品牌。

  改變了全球汽車業格局

  多家外國媒體對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崛起驚嘆之餘,認為中國汽車改變了全球汽車的格局,承認西方在電動載人汽車產業方面已經落後於中國。而且,西方還不是慢了一兩拍,而是系統性落後。譬如外形,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外形遠比西方汽車時尚,哪怕是20萬元以下的車型,也都擁有西方豪華汽車的「顏值」。中國電動載人汽車也不是華而不實的「樣子貨」,而是有着先進的技術流支撐,除了底盤、電動機等基礎硬件,還有激光雷達、5G技術等的加持。

  至於車內大屏帶來的體驗,更是西方汽車所不能及。因此,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已經具備了準自動駕駛功能。還有就是,扎根中國市場的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和一眾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廠商一起競爭,接受中國消費者的考驗,和中國電動載人汽車共同進步,成為全球電動載人汽車的「頂流」,釋放出顛覆全球汽車產業的「乘法效應」。

  當歐盟委員會要啟動針對從中國進口電動載人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時,意味着歐盟已經意識到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全球引領作用。歐盟委員會的反應,凸顯對歐盟汽車產業尤其是電動載人汽車產業的焦慮不安,這種條件反射不僅無助於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反而會拉低歐盟在全球的開放形象。從全球貿易和產業發展的規律看,閉關自守和貿易壁壘只會讓自身產業變得更孱弱更無競爭力。

  產能技術成本優勢難以撼動

  電動載人汽車的核心部件是鋰電子蓄電池。在這方面,中國的優勢也相當突出。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強中,中國企業佔據了六席。

  再看光伏太陽能模塊,中國每瓦0.15美元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印度(0.22美元)、歐洲(0.3美元)和美國(0.4美元)。這也凸顯:中國出口「新三樣」不僅具有強大的產能支撐,而且具有技術層面的實力擔當,更形成了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完整布局。而且,鋰電子蓄電池和載人電動汽車更形成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強強聯合,呈現出疊加集聚效應,不僅增強了供應鏈韌性和產業鏈競爭力,也使電動載人汽車和鋰電子蓄電池有了引領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光伏太陽能模塊,經過西方多輪次的貿易調查考驗,從產能到技術再到成本,中國全球領先的優勢短期內難以撼動。

  所以,中國出口「新三樣」的成功絕非偶然。但有分析家對於「新三樣」市場存在擔憂:一是擔憂產能過剩,二是擔憂惡性競爭,三是擔憂西方貿易壁壘,四是害怕資源浪費。特別是電動載人汽車和鋰電子蓄電池,業內和市場認為國內各廠家過度「內卷」,例如有外媒認為,面對很多電動載人汽車廠商倒閉潮和一些造成新勢力的大量虧損時,對電動載人汽車的未來並不看好。

  但是,從中國「新三樣」的表現看,「內卷」本身也是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而且也「卷」出全球競爭力。特別是技術層面的「卷」,中國「新三樣」都將技術創新作為「卷」的核心內容,並延伸到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從而使資本、技術、產業各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耦合,催發出強大的生產力優勢,確保我國「新三樣」的全球競爭力。

   知名智庫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