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香港仍然是國際投資者理想之地

  公司註冊處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在香港新成立的公司有13萬間,為2018年後新高,截至去年底全港註冊公司總數達143萬家,按年增長2%。其中有960家非香港公司在香港新設立營業地點,按年增加一成,總數為14826家,增長2%。數字最能說明問題,註冊企業及外資企業在過去一年雙雙錄得「淨增長」,充分證明香港依然是全球投資者的理想目的地。

  香港經濟在過去的幾年面對不少挑戰,先是爆發修例風波,繼而三年疫情,去年初全面復常後,又面對全球高息及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多變的嚴峻形勢,導致資本市場受壓。一時間,「外企撤資」、「外資離港」等雜音響起,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事實是恰恰相反,外資企業非但沒有撤出香港,反而加快了在港的布局。

  無獨有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網誌上引述統計數據,指出過去一年本港的存款額增加了5%,足見「資本逃港」根本是子虛烏有。在逆經濟周期,資本暫時離開股市樓市市場,但繼續留在香港金融系統內,等待機會。

  對於輿論一直關心的在港跨國企業總部數字變化的問題,最新統計數據也給出了令人鼓舞的答案。去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內地的駐港公司數目達到9039間,按年增加61間,回復至疫情前的高水平,在香港聘用人數約46.8萬人。還有,去年初創公司的數量較前一年增加272間,達到4257間,創歷史新高。這些初創企業僱用的人數為16萬人,較前一年上揚一成。

  註冊公司增加、外資企業增加、初創公司增加、銀行存款增加、聘用人數增加……這連串的數字導向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香港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跨國企業的樂土,箇中原因不難理解。

  首先,香港落實國安法後,社會迅速恢復穩定,而穩定是企業投資、經濟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其次,特區政府積極作為,「搶人才」、「搶企業」見效,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其三是共建大灣區日新月異,連續7年被評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為香港發展經濟提供了新動能。

  最重要的是,香港有強大祖國作堅定靠山。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國、最大貿易國,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持續扮演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角色。國際基金組織預測中國去年經濟增長為5%-5.5%,高於預定目標,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值達到30%,這一數字超過西方G7相關國家的總和。內地一直是全球投資者的必爭之地,擁有「內通外聯」獨特優勢的香港盡享近水樓台之利。

  尋找投資「性價比」最高、回報最好的機遇,是國際投資市場的不二法門。香港在國際營商環境排行榜上長期位居前列,受到國際投資者的青睞。近年的高息環境加上一些非經濟因素,令香港資本市場受壓,帶來一些困難,但客觀上紓緩了香港備受詬病的「三高」問題,香港的投資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變得更加有吸引力。

  經濟復甦不會一帆風順,而是呈波浪式發展。香港在經濟逆周期穩打穩紮,儲足了能量,為新一輪投資發展熱潮做好了準備。洞燭先機的國際投資者已先行一步,香港社會要堅定信心,積極行動起來,用好自身國際化優勢,推動發展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