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事/海上「繁花」夢裏尋 ──我認識的陳逸飛先生(二)\閔 捷

  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二日,陳逸飛出生在浙江省寧海縣一個書香之家,其父陳庚賚是一位化學工程師。這一年,父親帶着全家乘船離開家鄉,遷居上海。童年時代,母親范雅芳是陳逸飛的藝術啟蒙老師,在她的影響下,陳逸飛對宗教繪畫、雕塑、節慶以及管風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少年時代,陳逸飛的繪畫天賦在學校裏得以顯現,經常以母親購買的蔬菜、水果對象進行寫生。一九六○年,他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預科,接受嚴格的素描等美術基本功訓練,提高很快。那時他經常到附近的鄉村寫生,尤其喜愛清晨和黃昏的景色。這種偏愛一直延續到他中年的作品中。

  一九六三年,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後,陳逸飛升入該校大學部油畫專業繼續深造。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值前蘇聯文化在中國影響深遠,大學時代的陳逸飛臨摹了大量列維坦、列賓、塞洛夫、蘇里柯夫以及羅馬尼亞畫家科內流·巴巴的作品。其中,他最推崇的畫家就是科內流·巴巴。一九六八年,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成立,陳逸飛提前兩年畢業,成為該工作室首批專業畫家。

  故鄉在陳逸飛的心目中是非常美好的,這在他日後創作的水鄉石橋、江南遺韻中得到充分體現。陳逸飛說,他對上海情有獨鍾。他的好友、著名作家余秋雨曾撰文指出:「上海使陳逸飛具有一種學院派的端莊,又在端莊裏兼容着靈敏和鮮活。這種內在素質,在美國就充分地展現出來了。陳逸飛在美國作畫的幾個慣常題材:陳舊水鄉、古典仕女、音樂人物,幾乎沒有與上海有直接關係,但這中間可以看到他的一種文化態度,而這種文化態度與上海有關。上海講寬容,上海講懷舊,上海講唯美,上海講平靜,上海講那種既高貴又平民的精神風味,上海講那種來自歷史又不執著於歷史的放鬆姿態。……中國的歷史圖像和地理圖像,陳逸飛經過上海式的中轉、改造,變成了一種美麗的懷舊意緒,就很容易被國際社會所感受了。」

  一九八四年,陳逸飛以水鄉周莊為素材創作了油畫《故鄉的回憶》。紐約著名的哈默畫廊投資人哈默博士訪問中國時,將陳逸飛的油畫《家鄉的回憶──雙橋》作為禮物贈送給鄧小平,一時傳為佳話。而他筆下的周莊古鎮,也從此聲名鵲起。  一九八○年,陳逸飛轉道深圳、香港自費赴美留學,九月一日抵達紐約,進入紐約大學學習。一九八二年夏天,陳逸飛乘火車開始近兩個月的歐洲之旅,遍訪西班牙、意大利、荷蘭等十餘個國家的博物館,觀摩了大量歐洲名畫原作,了卻了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這年秋天,他專程從國外回到中國,奔赴江南水鄉搜集素材。回到紐約即潛心創作,靈感一發而不可收。在紐約的日子裏,陳逸飛如飢似渴地吸收着各種不同的新觀念,「每兩周我會去蘇豪區、五十七街和麥迪遜大街所有畫廊去轉一圈。讓眼睛不只盯在一點上,而是全方位的,包括電影和戲劇。」

  在移居美國後的一段過渡時期裏,中國特色不僅主宰着陳逸飛作品的畫面,而且也表現在細緻入微的描繪風格中,比如仕女畫像以及其他音樂家群體。她們靜默無言又意味深長的面部,她們的外表、體態、動作無不流露出其血緣與祖籍遺留的印跡。他的油畫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在畫面上瀰漫着寧靜與和平,無論是描繪江南水鄉的風景還是生動傳神的女子肖像,都體現出畫家的追求: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