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加價減濫用需配套政策

  梁禮賢 醫學及衞生服務界選委會委員

  消息指政府計劃檢討急症室收費,包括加價和推行按危急程度分層收費,旨在防止急症室服務被濫用,令醫療服務用在最有需要的人身上。本港公營醫療財政負擔沉重,而且公立醫院服務收費已經凍結多年,適當加價屬合理。但如果希望通過加價將服務適當分流至私營醫療體系的目標,僅僅靠加價並不足夠,還需要完善醫療分層架構,鞏固基層醫療制度,以一系列配套政策來達成。

  特區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在醫療衞生方面,2023/24年度預算達1,044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約19%。展望未來,本港面對「高齡海嘯」進逼,人口老化勢必令醫療開支急增,政府的確需要未雨綢繆改革醫療系統,減少虛耗有限的醫療資源。

  增加私營夜診讓市民有選擇

  現時本港急症室收費一般是180元,但據醫管局統計,急症室上個財年每次診症成本高達2,430元,遠超普通科門診的690元,亦較一般私家醫生的門診成本更高。須知道,公營醫療系統不僅負責大量基層市民的醫療服務,而且亦負責所有醫護的培訓開支,要教育和培育一代一代的醫護,其成本更高。在如此高的成本下,急症室收費可以加多少?即使加一倍,對於平衡醫療成本也是杯水車薪。而在現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太大的加幅相信難以實行。因此,改革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加價,而是通過改革收費來達至分流醫療需要的目的,改變市民動輒「衝急症」的習慣。

  理論上而言,按病人的緩急輕重分層收費是合理,也有助緩減醫療開支增長。但這個做法需要有足夠政策配套。首先,實行分層收費將會令前線醫護面對龐大的壓力。試想想,睇一個症究竟是收180元、280元還是380元,這需要由前線分流的醫護去決定,而市民都肯定希望自己被分到180元的組別。因此分層收費肯定會加重前線醫護壓力,增加醫患矛盾。醫管局落實分層收費之前,必須要制定明確的分層指引,而且要廣泛宣傳,盡可能取得市民的支持和諒解。其次,香港基層醫療長期依賴公營醫療系統,尤其在夜診和節假日期間,大部分私家醫生都不診症,市民沒有多少選擇。因此政府需要理順醫療架構,促使更多私家醫生推出夜診服務,同時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才能達至分流的目的。

  落實政策抵消老齡化效應

  政府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一系列重點改革措施,包括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實現「早發現、早治理」,願景是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提供連貫全面的醫療服務,讓香港的醫療系統更可持續。要實現這個目標,縮窄公私營醫療收費差距只是其中一個手段,但僅此遠遠不夠。

  全港65歲以上長者到2046年將激增至274萬,佔總人口36%。政府要通過系統措施來降低醫療負擔的增速,例如引入智慧科技降低資料成本,設法提升效率,多管齊下去降本增效。港大經管學院日前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4》指出,香港至少直至2028年,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將超過本地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但若能在10年內實現每年淨流入約5萬個年輕家庭,估計醫療衞生開支佔GDP份額的升幅在2040年將得以下降到7%的水平;否則,在缺乏外來移民抵消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效應下,此一比例將於2040年升至9%。可見如何「做大個餅」,完善基層社區醫療,壯大本港醫療健康產業,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