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新風貌/推動建睦鄰社區 增添市民幸福感

  圖:鄧銘心(左)早前冬至與區內關愛隊成員一起探望獨居長者送暖。
  圖:鄧銘心(左)早前冬至與區內關愛隊成員一起探望獨居長者送暖。

  油尖旺區議會新任區議員鄧銘心的辦公室位於油麻地鬧市,身兼區議員和註冊工程師的她,同樣有港人共同的苦惱:「在香港好像日做夜做都變成交租」,「每層樓都是又細又貴」。但她回憶說,過去住公屋,有鄰居、有共同分享的空間,「互相擴大了生活的圈子」。她希望推動建立睦鄰分享的社區,讓市民開心地生活,增添幸福感。\大公報記者 黃釔淼

  與宣傳照上的長髮形象不同,記者眼前的鄧銘心區議員是一副幹練的短髮形象。辦公室剛裝修完成不久,她正忙於收拾,完全沒有「高冷」的專業人士光環,更像鄰居街坊。工程界向來是男多女少,成為女工程師已屬不易,為何又會投身社區服務?

  地區工作源於互相幫助

  「我們在香港,每層樓都是又細又貴,還越來越細、越來越貴。這時候怎麼擴展自己的生活空間,或者自己的人際關係,的確是一個課題。」這也是鄧銘心成為區議員的初心。她說,自己一直都有遠親不如近鄰的心態,把左鄰右里、樓上樓下的鄰居都認識了一遍。「有時候有一些水果、蛋糕,我真的會去鄰居家拍門,大家一起吃、一起聊天。」

  慢慢地,她發現屋苑(小區)裏有一些事情需要解決,「有些問題我們屋苑解決不了的,隔壁屋苑又好像做得很好。於是我又想辦法去認識隔壁屋苑的委員和主席,結果整個區內的幾個主席和好些委員我都認識了,慢慢就想成為區議員。」

  「其實社區工作就是源於互補不足,互相分享經驗、互相幫助,我也一直想構建一個大家可以互相分享的社區,這樣大家生活都會開心一些。」鄧銘心認為,今天大家很多時候都不認識鄰居,也就少了睦鄰關係。

  「以前七八十年代時大家的居住環境也很細。我記得我婆婆的年代,住的公屋都沒有房間,進了門既是廳也是房還是廚房。但當時的人都比較有正向思維,比較知足常樂。」鄧銘心回憶說,以前就算公屋很小,大家都會認識鄰居,以前的走廊也都是大家一起玩,好像成了自己家的一部分。「這樣大家的空間感會大一些。好像大家互相擴大了生活的圈子,就不會困在自己的小天地裏。」

  促進消費為居民帶來好心情

  除了居住環境,鄧銘心也希望促進消費能為居民帶來好心情。她說,「出街」應該是一個很開心的活動,大家減下壓,見見朋友、吃飯、看電影、購物。「之前大家看到油尖旺入夜以後黑漆漆一片,那時候我就說不止夜經濟,日夜都要搞。」鄧銘心認為,只有讓大家白天賺到錢,才能促進夜晚消費,形成正向的循環。

  她直言,要促進消費,難在香港的租金太貴了。「在香港好像日做夜做都變成交租。之前疫情的時候固然很艱難,但沒想到疫情一結束立刻就開始加租,連我現在租這層寫字樓都加租了。現在很多人喜歡到外地消費,覺得『又平又靚』,我相信這些地方的租金都不會有香港這麼貴。比方說在廟街開一個食店,你想要賣多少碗麵才能收回成本?又怎麼去考慮提高食物的水準和服務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