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故事】港青廚餘養蟲 自研系統突圍

◆深圳茵塞普科技創始人余廣滔介紹身旁的綠色培養盤中,裝滿無數的黑水虻幼蟲,及用來餵養牠們的廚餘。
◆深圳茵塞普科技創始人余廣滔介紹身旁的綠色培養盤中,裝滿無數的黑水虻幼蟲,及用來餵養牠們的廚餘。

◆茵塞普科技研發的人類食品椒鹽酥水虻。
◆茵塞普科技研發的人類食品椒鹽酥水虻。


◆ARM機械人(上圖)取出培養盤,進行傾倒、清洗、再填入飼料、撒上黑水虻蟲苗一系列步驟後,再將培養盤送入後方密閉艙(下圖),繼續下一輪的養殖。
◆ARM機械人(上圖)取出培養盤,進行傾倒、清洗、再填入飼料、撒上黑水虻蟲苗一系列步驟後,再將培養盤送入後方密閉艙(下圖),繼續下一輪的養殖。

港人北上「養蟲」:發展生物科技實現廢物循環利用
港人北上「養蟲」:發展生物科技實現廢物循環利用

  最臭環節密閉艙進行 自動化繁殖變廢為飼

  「這裏農田中的有機蔬菜是用蟲糞澆灌長大的,魚塘裏的魚、樹林裏的雞是用幼蟲餵養的,這些正在打包的、烘乾後的蟲子是我們即將銷往美國的寵物飼料……」深圳茵塞普科技創始人、香港創業青年余廣滔帶香港文匯報記者走進位於東莞的項目示範基地,彷彿進入了一座有機循環的綠色農莊。他口中的蟲子名為黑水虻,是一種蛋白含量極高的昆蟲,也是基地養殖的重要產品。茵塞普科技圍繞黑水虻這一生物進行研發,除可用作傳統寵物食品、飼料基礎外,還延展出城市有機廢棄物生態系統、人類食品等在內的多種產品。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永愛、李薇 深圳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永愛

  飼養黑水虻,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幾年前,余廣滔曾經和團隊到傳統農戶家參觀黑水虻的養殖,「那味道終身難忘!」黑水虻需用廚餘垃圾餵養,生產繁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氨氣(港稱阿摩尼亞),析出的臭味在一公里外都聞到,十分刺鼻。

  由機械人操作 廢氣集中排走

  「這麼惡劣的環境,很少人願意幹。」余廣滔被震撼之餘,希望和團隊一起從自動化的角度改善這一傳統產業的工作環境,並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而茵塞普科技已實現了這一願景。

  走在項目示範基地,並沒有任何異味。進入養殖黑水虻的廠房,只有湊近黑水虻的食物——處理過的廚餘垃圾約半米距離時,才會聞到一點酸味,遠遠未及刺鼻的程度。

  原來,團隊將成蟲產卵、幼蟲成長兩個氣味最大的環節皆安排在密閉艙內進行,以負壓的形式將廢氣抽取出來集中處理後排放。以偌大的自動化養殖中心為例,這裏只需要兩個工作人員:一個操作電腦系統,一個關注機器的運行情況。ARM(Advanced Robot Motion)機械人會將密閉艙中的一個個綠色的培養盤取出,傾倒、清洗後,一一填入飼料、撒上黑水虻蟲苗,完成這系列步驟後再次將培養盤送入密閉艙,進行下一輪的養殖,彷彿一座智能化「昆蟲工廠」。

  五年研出三代 大數據增競力

  「即使是飼養、利用黑水虻歷史悠久的歐美公司,他們的機器也是根據養豬、養雞的系統改造而來的。」市面上並沒有現成的系統可以購買使用,余廣滔便自己組建自動化系統團隊,從零進行搭建。

  茵塞普科技自2019年在香港成立發展至今,設施化昆蟲蛋白生物轉化系統已經研發至第三代。「黑水虻是活着的生命,是根據一年四季及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的。」團隊一起參與到系統的搭建、優化、調整等過程之中,引入了運動控制、環境控制、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昆蟲加工生物技術,每日與黑水虻為伴,進行系統數據的輸入與調整。余廣滔認為這套系統以及其不斷收集的核心數據便是茵塞普科技的核心競爭力:「養黑水虻很容易,但怎麼養讓這些小生命感覺舒服,可以乖乖呆在容器中生存、繁殖、長大,這很不容易。」

  余廣滔及其自動化團隊積累了近五年的養殖黑水虻的經驗,將數據存儲於系統之中,為工廠裏這些小蟲子們隨時調節最適宜的空氣溫度、濕度、氧氣含量等,幫助牠們快速成長。

  「以自動化系統實現工業化、標準化養殖後,我們用來餵養一噸蟲子的原料也從原先的五六噸下降到四噸左右,很大幅度提升了轉化率、降低了成本。」現在,茵塞普科技已經在和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夥伴洽談這套工業級智能解決方案的落地及輸出,余廣滔認為未來公司「技術出海」的前景非常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