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港產稻米式微 漁護署助留種

  據清朝嘉慶年間編修的《新安縣志》(1819年),香港及深圳組成的新安縣,「邑中宜稻」,是適合種米的良地,當時農民種了至少25種稻米。20世紀初,香港各區還是遍地米田,農民種米自食,也以米來交地租,而當時種植的米種也至少有14種。

  至上世紀50年代起,二戰後全球食米短缺,政府開始容許商人入口白米,本地農戶亦開始種植收入較高的蔬菜,米田漸漸變成菜田;加上新界有不少原居民移居國外,戰後不少人棄耕入城,稻米種植大幅萎縮。到70年代末,新市鎮漸多,香港農民大多種菜作銷售用途,米田基本上已絕跡。

  漁農自然護理署於上世紀60年代,曾將本地常見稻米品種的種子交予種子銀行保存,至2019年取回4個稻米品種,包括花腰仔、絲苗、齊眉及白殼齊眉,並於大龍實驗農場進行留種栽培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