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梅蘭芳的時裝新戲(上)

  拙作《移步不換形》(上)曾提及「根據學者後來的分析,梅蘭芳上述的觀點在辛亥革命時已形成。他那時候銳意革新,趕排了5齣時裝新戲,後來卻自行拋棄了。」翻查資料,梅蘭芳的5齣時裝新戲是在1914年至1918年間排演,已經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的事。已故作家曹聚仁撰寫的《梅蘭芳在上海》一文說1913年秋天,梅蘭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梅氏在上海,看了別人的演出,覺得當時上海舞台上一切都在進步,已經開始衝着新的方向邁步向前走了。有的戲館,是靠燈彩砌末來號召的,也都日新月異排演新戲。有些戲館用諷世警俗的新戲來表演時事,開化民智。曹氏補充梅蘭芳所看的演出是夏氏兄弟在新舞台的舊戲新演,還有春柳社的新劇。

  上海新舞台建成於1908年,這是中國第一個新式舞台。同年10月,夏月珊、夏月潤兄弟等率「老丹桂」全部班底遷往此地演出,開展戲曲改良運動。他們以演改良京戲為主,在內容上緊跟時代潮流,形式上不僅創造了時裝新戲的樣式,還借鑒新劇,以京劇演洋裝戲。他們不僅自己創作,而且改編大量的新劇劇碼,從而把文人編劇推進到了舞台實踐這一步,並進而對傳統京劇表演程式、音樂唱腔乃至化妝舞美都作出了一定的革新。

  春柳社是1906年冬在日本東京成立的綜合性藝術團體,包括戲劇、詩歌、美術、音樂等部門,而以戲劇活動為主。李叔同、歐陽予倩都是主要成員。他們受日本「新劇派」和內地民主思潮的影響,演出歐洲式的話劇。1907年,把林紓翻譯小說《黑奴籲天錄》編成七幕話劇,在留日學生中演出時轟動。辛亥革命後,他們在上海組織新劇同志會,演出《家庭恩怨記》、《不如歸》、《猛回頭》、《社會鍾》、《熱血》、《鴛鴦劍》等,深受觀眾歡迎。

  曹聚仁認為「那50天的上海生活,對他(梅蘭芳)後來在舞台的演出起了極大的作用。」但梅蘭芳排演新劇,卻是1914年的秋冬之交那年,從上海回到北京的事。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