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萬年 玉汝於成

◆朱雀銜環踏虎玉卮  戰國
◆朱雀銜環踏虎玉卮 戰國

◆仙人乘天馬  西漢
◆仙人乘天馬 西漢

◆白玉熏  清乾隆
◆白玉熏 清乾隆

◆玉玦  小南山文化
◆玉玦 小南山文化

◆C形玉龍  紅山文化
◆C形玉龍 紅山文化

  600餘件玉器珍品現身南京「玉潤中華」

  「君子比德於玉」、「冰清玉潔」、「金玉良緣」、「化干戈為玉帛」……這些古語不僅表達了中國人對玉的喜愛,也反映出我國源遠流長的玉文化。正在南京舉行的「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是南京博物院90年院慶系列之一的重磅大展。展覽聯合了國內40多家考古、文博單位,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出土、傳世館藏頂級玉器藝術品600餘件(組),以寬廣的視角展示了萬年中華玉文明的燦爛歷史,闡釋了玉如何成為中華文明最崇高的精神內涵。◆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小凡 綜合南京博物院報道 圖片:南京博物院

  中國玉器有將近萬年的歷史,因其溫潤的質感和玲瓏剔透的造型而備受追捧。「玉潤中華——中華玉文明的萬年史詩圖卷」展覽分為「玉生華夏」「玉成中國」「玉美神州」三個篇章,按時間順序陳列了各個朝代和地區有代表性的玉器,揭示了中華玉文化和玉文明的形成。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表示,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一覽九千年前玉器真身

  「玉生華夏」聚焦中國玉文化的起源,呈現新石器時代小南山、紅山、良渚和龍山文化玉器。其中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器製作年代可以追溯至9000年前,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玉器,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玉器文化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玉器是饒河小南山遺址的突出特徵。2015年以來,小南山遺址出土環、玦、管、珠、璧、斧等各類玉器140餘件,部分玉器表面見有砂繩切割留下的弧形痕跡。根據文化特徵和碳十四測年數據判斷,這批玉器的年代為公元前7000年左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器組合,因此,小南山遺址被稱為「中華玉文化的搖籃」。

  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以種類豐富、雕刻精美的玉器聞名於世。這些玉器大多作為隨葬品出現,具有宗教、祭祀意義,其中龍形玉器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此次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紅山文化玉龍由一整塊黃綠色閃石玉雕琢而成,彎曲成優美的虹形曲線。玉龍頭部雕刻出梭形長眼、長而前凸的吻、上翹的鼻等,腦後長鬣飄逸,龍身彎成C形,遒勁有力,中部有穿繫孔,如果以繩繫於中孔懸置,則正好水平平衡。據介紹,這件玉龍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件C形玉龍。它簡約、神秘,是史前紅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華龍文化的源頭之一。

  至於距今5300年至4000年的良渚時期,玉器已從最初的「石之美者」概念,轉化為一種社會化、禮儀化和宗教化的產品。良渚文化的玉器造型複雜多樣,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以莊重肅穆之感。

  以玉載禮 以玉喻德

  「玉成中國」展出夏商周三代及秦漢時期玉器,重點探索玉和「禮」「德」之間的關聯。玉禮器在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夏商時期進一步發展,隨着西周禮樂制度的建立,玉也成為了禮制和最高倫理的載體。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玉器的使用逐漸擴大到普通百姓,此外,以玉比德的風氣興起,提倡佩玉制度化,玉器的裝飾性也更加突出。此次展出的戰國晚期朱雀銜環踏虎玉卮、玉舞人等玉器,造型靈動,雕工精細,令人讚嘆。

  卮是古代盛酒、飲酒的器皿,流行於戰國和兩漢時期,常用於重要儀式、筵席等。安徽省巢湖市北山頭1號墓出土的朱雀銜環踏虎玉卮,採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線刻等多種技法刻琢紋飾。整器造型別致,構圖奇巧,工藝高超,是價值非凡的玉雕精品。

  漢代是華夏傳統文化確立的時期,漢代玉器造型古拙厚重,線條剛勁有力,風格上着重形式美與內在美的統一,反映了漢代世俗社會思想及宗教的變化。咸陽博物院藏的「仙人乘天馬」,兩肋雕有一對翅膀,四蹄踏於雲頭柱及雲板上,板底琢流雲圖案。馬背上的仙人身着羽翅狀的衣服,左手緊抓馬鬃,右手拿着靈芝草。器物用料優質,玉質晶瑩溫潤,以圓雕、透雕為主要雕刻手法,踏板上的祥雲和馬鬃、馬腹部的兩翼等為線刻而成。玉仙人奔馬充分表現了漢代人羽化登仙、長生升天的願望。天馬遊太虛,仙人不知老。這件玉器材質精良,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文化融合使玉器邁向巔峰

  展覽的「玉美神州」部分,展示三國至清代玉器的同時,反映了玉器品類、題材和工藝的繁榮發展。這一篇章薈萃了多家文博機構的代表性藏品,亮點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唐代玉梁金寶鈿帶、安徽博物院藏宋代貫耳玉壺、明十三陵博物館藏萬曆皇帝御用玉器,以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玉器。在多民族融合、東西方交流的歷史大潮中,中華玉文化吸收融匯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技術,逐漸邁向藝術巔峰。

  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元代嵌寶石金座玉帽頂,是當時辨尊卑的標誌之一。帽頂用玉品級高於用金,寶石及龍紋玉帽頂應是皇室貴族佩用,庶人帽笠則「不許飾用金玉」。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元時除朝會後,王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嘗見九龍而一龍正面者,則元主所自御也。」

  南京博物院藏的清乾隆白玉熏,技巧精湛,熏以花開富貴為主題,蓋、身、鈕、耳均雕琢花團錦簇。蓋壁透雕纏枝花卉,鈕亦鏤雕牡丹。熏身為整玉掏膛製成,內圓外瓜棱形,其中有一凸出棱,俯視整體似如意。器身滿浮雕花卉,鏤雕牡丹雙耳。香熏玉質、工形俱佳,有痕都斯坦玉器風格,為清宮用品。

  從「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早已深深植入中國人的生活、認知和信仰,融入中華兒女和中華文明的精神血脈。厚德載物,共融共生。悠悠玉文明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源遠流長的中華玉文明,歷經數千年的沉澱與洗禮,更是促進民族和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