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喜見孩子笑臉 助脫困心更堅
「以往去探訪劏房戶時,看到許多小朋友臉上都沒有笑容,時常問媽媽幾時可以搬走;但在過渡性房屋則看到他們重拾鄰舍關係之餘,那種笑容、自信及生活體驗也是劏房戶沒有的,這令我更堅信『簡約公屋』及過渡性房屋有很大作用!」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訪問中分享自己的感受。
她指出,去年已有9,4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落成,今年再有1.1萬個單位;而截至去年底,房屋局已收到約1.2萬份過渡性房屋申請,市區及擴展市區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入住率平均超過97%,部分單位已經流轉供第二批居民入住,個別項目的單位使用率達113%;位於新界的項目的入住率平均亦超過95%,足以反映項目極受歡迎。
何永賢說,過往多次探訪劏房戶所見,除小朋友沒有笑容外,不少媽媽均指承受很大壓力,因子女經常問何時可以搬遷,「另外,部分劏房戶要共用廁所,有些年輕人更在床上拉上簾不願見我們,很多小孩也沒有玩耍的地方。」
重拾鄰里關係 添自信更開朗
然而,她探訪過渡性房屋住戶時的狀況卻截然不同,「我聖誕時去探訪,見到住戶們一齊慶祝節日,媽媽幫小孩造環保衣服作時裝表演,令他們重拾返鄰舍關係。」她更指出,有人入住後生活大大改善,很想與其他人分享,索性當義工協助其他剛入住人士適應新環境。
她強調,小孩子有否社交、是否願意跟他人談話及交往,絕對影響學習及未來,「5歲至10歲的小孩如果未來5年都在劏房等候傳統公屋,你叫他如何度過?」她憶述,曾有一次到過渡性房屋出席座談會時,見到幾名學生圍在一張大枱做功課,是劏房見不到,「我走時他們還拿了熱騰騰的蝴蝶酥給我們吃,我問其中一名小朋友會否帶回給媽媽吃,他說好時的笑容及自信是劏房戶所沒有的。」
她指基層家庭由劏房環境去到過渡性房屋,也令孩子們從孤獨變成有社交、有笑容、有朋友,令她深信需要透過「簡約公屋」及過渡性房屋讓劏房戶有盡快離開的選擇。
另外,房屋局在關愛基金支持下推出「過渡性房屋住戶特別津貼試驗計劃」,向合資格住戶發放一次性特別津貼,支援新入住過渡性房屋的住戶搬遷和適應新居住環境。計劃去年8月22日起接受申請,截至去年底共有22個過渡性房屋項目為2,876戶提交申請,總計約涉及1,100萬元(約佔已獲批資金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