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臘月燉蘑菇\判答
在漢文學的語境中,「臘月」總是跟「寒冬」捆綁,讓人一讀出來,就感覺冷意近身,手腳發涼。其實這真的不太公平,誰說臘月就一定代表天寒地凍?踏進屋中,歡聲笑語和美味佳餚,明明有數不清的暖意融融。在我心裏,這個詞每每出現,都是冒着熱氣的,有那些溫暖療癒食物來烘托,才是一個季節的精髓。就好比一鍋小雞燉蘑菇,什麼時候吃都不如在臘月裏吃,怎麼惦記,都比不上這時候魂牽夢繞。
正宗的小雞燉蘑菇,可不是菜市場裏拎來兩斤雞肉,跟泡發好的蘑菇燉煮下鍋,如果讓北方孩子看到這一幕,幾乎會留下跟「預製菜」畫等號的陰影。這道菜的意義,從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的「吃」,而是融合了觀賞性、刺激性和享受性於一體的大型娛樂節目。時間越往前追溯,家人為它奉獻的儀式感就越強,在某個周末,揉開惺忪的睡眼,看見爸媽拎着一隻毛茸茸的「禽類」回家。到這個節骨眼上,男生和女生的情緒反饋便出現了分歧,前者會興奮地跑進廚房,看上一輩人如何使出渾身解數,讓它們各得其所,偶爾伴有手起刀落的聲音,每一下都讓腎上腺素飆升;而後者則是懸着一顆心,在廚房外緣打轉,既期待又緊張,故事不能就這麼平庸結束,如果趕上小雞靈巧地跑出來,爹媽追着滿屋跑,那就是另一幅生動畫面。以至於你會猛然間產生質疑,大家把小雞叫「笨雞」的做法,太不合適了。
種種高潮落定,等到真端出一鍋小雞燉蘑菇,反而已接近尾聲。那些滾水、煸炒的聲音逐漸模糊,眼前的香氣才是實實在在的歸屬。鮮嫩的雞肉和滑溜的榛蘑一起,譜寫出新的樂章,湯汁濃郁、肉質絕美,夢中不見那些不諳世事的少年,只有如今思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