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諸葛亮教子有方 重視志向與惜時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他人生中最後一年再度北伐。根據《三國志·諸葛瞻》記載,那一年,諸葛亮曾經與兄長諸葛瑾通信,信中寫道:「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這個「瞻」,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白話的意思是:我兒瞻今年八歲了,聰慧可愛,但我嫌他早成,日後恐怕不能成為重要的人才啊。

  為什麼諸葛亮會嫌兒子「早成」呢?大概古人認為,早成則早衰,而且又怕過於早成,就會過於自負。(陳韙也有類似的話,詳見《世說新語·言語》)諸葛亮這想法也有點道理,因為後世真有一位叫方仲永的神童,正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型。

  諸葛亮老來得子,又見兒子「聰慧可愛」,也真不放心,所以臨終前寫了一封家書給兒子。這封就是著名的《誡子書》。書信的第一句,諸葛亮便告訴兒子「君子」的行為該是怎樣。

  第一,必須寧靜專一,注意個人品德,不能急躁不安。(「靜以修身」)第二,生活必須儉樸(「儉以養德」),以簡單的生活培養自己的品德。第三,清靜恬談,不慕名利,並有明確志向。(「非淡泊無以明志」)第四,靜心專一,有達大的目標。(非寧靜無以致遠)

  早慧更需養性

  諸葛亮知道兒子聰慧,所以家書開篇集中在訓勉兒子的品德修養。事實上,聰明人比愚人更需要有良好的修養,因為他的智慧如果用於壞處,將會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於是,諸葛亮接續告誡兒子要好好求學,要增長才幹就必須要不斷學習,要好好學習就必須要虛靜專一,而要學有所成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志向。(「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瞻閱讀這封「父親的來信」時,大概只是八歲的孩童,所以諸葛亮反覆提及要他立定志向。唐太宗《帝範·崇文第十二》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立志也一樣,不立下遠大的志向,視野就不能開闊。諸葛亮在立志這話題上,對兒子反覆叮嚀:不要怠惰散漫、不要急躁涉險,犯了這兩種毛病,人的精神就會委靡,性情也得不到薰陶。

  或者,出於自己行將就木,深明時間之重要性;又或者,諸葛亮擔憂年少早成的兒子會耽於逸樂。所以他特別提醒兒子必須要珍惜時間,日月如梭,人的意志很多時在流逝的光陰中消耗殆盡。古詩《長歌行》亦說「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葛亮對兒子定時滿懷期望,因此反覆叮嚀,以免他「悲守窮廬」。

  西晉開國皇帝評諸葛瞻:「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而干寶也指出諸葛瞻雖然智勇不足,但能夠「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顯然,諸葛亮對兒子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

  ◆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