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政商民合作 提升香港競爭力

  俞 建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一直將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世界公認的良好法治視為競爭優勢。雖然受到環球經濟不景氣影響,本港經濟出現下行情況,但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提出改善方法,並透過持續發展提振經濟。經濟要有序恢復正常、繼續發展,政府政策的適度介入當然重要,本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商界、民間的投入更應在復甦路上扮演更重要角色。如何加強政府、商界與民間的合作,是未來持續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關鍵。

  香港過去有一個怪現象,商界跟政府的合作會被別有用心的政客形容為「官商勾結」,對社會有序發展造成不少阻礙。公帑的運用當然要小心把關、用得其所,但要成其事,不能單靠政府行為。本屆特區政府重視加強與商界合作,借助商界的資源和靈活的思維,讓政府施政更順暢。所以,本港如今應關注政商民合作的重要性。

  以土地房屋這個困擾香港的「老大難」問題為例,單靠政府努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到覓地建屋「提速、提量、提效」,加入私人發展商的參與為市場「做大個餅」,才能加快提供更多適切房屋,讓市民受惠。另一例子是完善後的地區治理,首要任務是提振地區經濟。據了解,不少區議會也跟商界商討合作,目的正是透過三方協作模式,加大協同效應,激發地區經濟活力。

  正當政商民合作模式逐漸成形時,香港未來發展的重心之一—─「北部都會區」,卻出現有發展商與政府就項目地價協商出現分歧,發展商不接受項目的原址換地建議書,並直言補地價金額過高。雖然,有關發展商聲稱該決定不影響新界其他項目投資,但外界對這種做法卻存在擔憂。始終「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發展項目之一,關係到本港民眾在就業、住屋等各方面的持續發展。「北部都會區」有項目出現阻滯,難免向市場傳遞負面訊息。

  在商言商,發展商要為自身利益作全盤考慮,相信也沒有商人願意做蝕本生意。然而,在今天講求利益與社會責任相平衡的世代,民眾更期望商界帶頭肩負社會責任,以己之力回饋社會、推動社會共同發展。況且,發展造地在一般市民眼中肯定不是賠本生意,「北部都會區」有巨大潛在價值有待釋放,長遠利益仍擺在眼前。

  今次發展商未能完成原址換地,是個別事件還是「陸續有來」,尚待觀察,但從長遠持續發展來看,如果發展商在「北部都會區」的項目發展過程中,每次都跟政府討價還價,前路恐怕困難重重。本港如今面臨周邊城市激烈競爭,不進則退,更需要本港社會不同持份者齊心合力,迎難而上,開啟新篇。發展不是零和遊戲,並非要求持份者賠本參與,社會各界更希望發展商一改過去予人「賺到盡」的觀感,多從香港發展的整體利益考慮問題。

  說到底,發展是硬道理,香港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應該把握機遇,放手一搏,為下一代謀劃幸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