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亂象

  馬海寧 學研社成員

  垃圾徵費將於4月1日實施,經過近一年的推廣,市民對計劃都有一定認知。然而,早前已有媒體曝光,街道上回收箱裏的物品,一律被清潔工出於衞生考慮當廢物處理。到底回收活動目前在現實操作上如何,筆者觀察到以下情況。

  除了街上回收箱,屋苑回收箱的常滿情況同樣令人擔憂,回收品堆積形同垃圾,變成一座小小的垃圾山。等不及回收承辦商前來,於是清潔工把它們當廢物處理。從事物管的朋友說:要承辦商頻密來不是問題,只需要加管理費。

  回收箱形同虛設,市民回收無門。環保署統計,每個家庭日後每月花在收費袋約35元,如果經濟條件不太緊張,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使用指定袋打包所有垃圾。若不是對環保議題抱有理想,35元能解決所有煩惱,防止垃圾堆積引起的衞生問題。然而,這是推動回收的初心嗎?計劃到底是想賣膠袋還是推動減廢?

  有為數不少的市民不願意購買指定袋,又嫌回收太煩。某大屋苑的管理處一早看通居民心思,為免屋苑垃圾桶被濫用,有違污染者自付的原則,於是把垃圾桶都收起來,並明言會觀察日後居民亂丟垃圾的情況。環保署上周會晤灣仔區議會,提出多項進取有為的措施,包括設立舉報違規者的應用程式,屋苑安裝閉路電視等,更指出署方會派員在屋苑黑點埋伏。不難想像,日後居民、管理處、執法者之間,會有怎樣的火花。

  推動環保說起來很高尚,然而未實施已經亂象叢生。一個能被市民接納同時可行的方案,首要條件是便民。回收路路不通,回收品被當廢物,讓人氣餒嗎?鼓勵街坊互相舉報,處處有監察系統甚至派員埋伏,是一種舒心的生活模式嗎?對大眾來說,不如購買指定袋,打包環保的初心和廢物,一同送去堆填區算了。

  對了,原來回收門路還有綠在區區。下文介紹如何活得有覺悟、對環保充滿大愛,才能成功在綠在區區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