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修鞋匠

  若 荷

  我一直後悔那個下午,到一個快要散場的集市,修理一雙後跟開線的鞋子。時間是在下午的4點半,可是到達那裏時,已經接近5點了。冬天的暮色降臨得特別早,昏黃的天光下,修鞋的人還在忙碌,她正在給顧客修理一條褲子上的拉鏈。我站在旁邊看着,不時地抬頭望望天。天空的顏色漸漸暗下來,太陽已經完全消失在遠處的山巒後面。

  我開始感到有些不安。我知道這個時候的活計通常快要結束了,而前面那個客人的衣服還沒有修好。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經的猶豫和遲疑,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到這裏,那麼現在的情況也許會有所改變。而現在,那些猶豫和遲疑都被修鞋工的熱情所驅散。她並沒有拒絕這單生意,而是迅速地接過我的鞋子,準備再一次「創造奇跡」。

  我們很早就已經認識。20多年前,她就開始在小城麵粉廠附近擺攤修鞋,後來道路擴建,就把攤位挪到一條通往學校的路上。在那裏經營了七八年時間,我壞掉的包、鞋、衣服拉鏈都是經她的手修好的。她修理起來也非常認真細緻,修好的衣物和鞋子堅固美觀,完全可以再次使用。甚至有時都不抱希望的,她都能幫我修好,我開玩笑說是她創造了奇跡。一個戀舊的人,總覺得使用過的物品是留下了昔日溫暖的,不捨得輕易丟棄它們。

  後來由於城市市容整頓,她們便都聚集到一個拱橋邊上,那是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而且人員也相對集中,攬活計,估計那裏攬到的更多,生意的好壞,就看機遇和個人的手藝了。相距遠了,我很少專程去那裏修理東西,只是偶爾路過時會順便捎帶着修理一下,而這次卻是我專門找過去的。這天,我站到她的攤前時,已經是黃昏時分,我後悔選擇這個時間來。她也已經年過六旬。20年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眼睛花了,雖然戴着眼鏡,視力仍然模糊。然而,當她接過我的鞋子後,我不好意思收回來了,更不好意思轉身就走。對她而言,這就是一單生意,她會用精湛的手藝,來彌補自己在寒風中所有的付出。

  曾經,我們將這個職業稱為修鞋匠,他們修鞋,也修衣服上的拉鏈,將舊的換新,破的縫補,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便一個什麼角落,都能成為他們工作的地方。他們中有沉默的老人,有中年人也有年輕人。我曾在一次出差時,看到一個身有殘疾的年輕人,把工具擺在地上,而他則盤腿坐在一個厚厚的蒲團上,用工具為人們修補。為照顧他的生意,我特意讓他配了一把鑰匙,他用胳膊肘支撐着身體,專注地在一台機器上磨製。

  縫縫補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體現了勤儉節約的價值觀;而「美德」,則強調了這種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它所代表的道德品質。記得很久以前,人們經常攜帶需要修補的物品,向路人詢問,「哪裏有修鞋匠?」小時候,我媽經常這樣問周圍的鄰居。那時候的修鞋匠是流動的,不固定,也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時間太長。而現在,修鞋匠已不再只是修鞋匠,他們不僅會修鞋,還會修傘、磨刀、配鑰匙,甚至可能還會修理更多的生活用品,僅僅將他們看作是修鞋匠已經不夠準確。

  今年秋天,我去了濟南。在出發前,裝了很多衣服和行李,但是忘記多帶一雙鞋子。離開家後不久,我發現其中一隻鞋子的黏帶鬆了,一走路就會掉下來,我必須一邊走一邊拉起鞋子,並用手指按住它,這讓我感到很不舒服。中午,我吃完飯後,沿着小區外面的街道往東走,剛走出50米,就發現路邊停着一輛三輪車,車把上掛着一塊白色的泡沫板,上面寫着修鞋、磨刀、修傘,還寫了每周五、六在此出攤的時間,最後是他的手機號碼。

  第一天,他為我修好了鞋子,第二天,他為我磨平了一把缺了口的菜刀。我還給他看了一把久未使用過的鋼刀,他接過來看了看,笑着說,這把刀還沒開刃,你是如何用它切菜的?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新買的鋼刀也是需要開刃的,真是可惜了這幾年我用來磨它的力氣。

  他花了不少時間來磨這兩把刀,其間還幫助一位老人修好了雨傘。我問他,你的手藝這麼好,是什麼時候學做這行的?他說,他16歲時開始磨刀,是祖爺爺傳給他一塊磨刀石,後來學修補。他說自己今年有69歲,反問我,你說我做了多少年?

  除了修補和磨刀,他的祖爺爺還擅長刻章。由於他沒有專心學習,字寫得不好,刻章技術失傳了。後來,我在朋友圈分享了這位「修鞋匠」的幾張照片。他的鞋子很舊,穿得也很破舊,但是生意特別好。他總是保持着樂觀的態度,臉上經常洋溢着笑容。